曹县戏迷必藏走,听戏去!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鲁西南腔调

【曹县戏迷必藏】走,听戏去!这些地方藏着最地道的鲁西南腔调

三伏天里摇蒲扇,戏台底下嗑毛嗘,在曹县街头巷尾,总能听见老辈人这样念叨。这座鲁西南小城骨子里浸润着戏曲的魂,青砖灰瓦间飘着梆子腔的余韵。若您想寻个正儿八经听戏的去处,且跟着我这本地人的脚步慢慢寻访。

首推城南关帝庙前的百年戏楼。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晨光刚染红飞檐上的脊兽,老戏迷们便拎着马扎占座来了。这戏台子可讲究,六米见方的台面全用老槐木铺就,唱武戏时跺脚声能传二里地。去年重阳节,八十高龄的活周仓张保田老先生在这儿连唱三折《单刀会》,那髯口甩得叫个利落,台底下的小年轻举着手机录视频,愣是把4G信号给挤断了。

若嫌露天戏台太晒,拐进青云街的曹州茶馆准没错。这座前清茶楼改的戏园子,八仙桌配盖碗茶,每周末下午准点开锣。上个月我去时正赶上柳子戏《孙安动本》,台上老生唱到十八本奏章血泪书时,前排穿对襟衫的老爷子抹着泪直拍大腿。掌柜的说,常来的票友能跟着唱全本,您要会哼两句,散场后去后台准能讨碗冰糖莲子羹。

年轻人别以为戏曲都是老年人的专利,中山路新开的梆韵剧场可潮得很。去年他们把传统梆子戏混搭电子乐,改编的《数字钟馗》场场爆满。最绝的是观众席暗藏玄机——座椅会跟着鼓点震动,演到《捉鬼》那折,全场跟着节奏抖腿,那场面比音乐节还带劲。

逢年过节可要盯紧各乡镇的庙会,丁楼村的泥塑戏台堪称一绝。工匠用黄河胶泥塑出整出《穆桂英挂帅》的人物背景,武生一个鹞子翻身,背后泥塑的辽兵阵列仿佛真要冲下台来。去年庙会承办方还搞了个戏妆体验,我亲眼见着穿汉服的小姑娘画着三花脸,举着手机直播教网友甩水袖。

最后给您透个本地人才知道的去处——环城河畔的柳树林。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吊嗓子的、练身段的、拉弦子的散在河堤各处。要是运气好,能遇见穿练功服的剧团老师傅,他们随手比划个云手,那劲道可比广场舞好看多了。上周我见着个梳马尾辫的姑娘在练《拾玉镯》,眼波流转间,惊飞了柳梢头的三两只麻雀。

曹县的戏,不在金碧辉煌的剧院里,而在街巷市井的烟火气中。您要是来,记得带把瓜子拎壶茶,往戏台子底下一坐,保管您听的不只是戏,更是这座古城六百年的魂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