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寻戏记:在老城墙根下听一曲百年回响
曹县寻戏记:在老城墙根下听一曲百年回响
曹县的戏迷都知道,想听最地道的梆子戏得往老城墙根走。清晨七点,护城河边的柳条儿还挂着露水,古槐茶馆的竹帘子已经掀开了半截。掌柜的老周正往八仙桌上摆青花盖碗,茶香混着油条摊子的烟火气飘进巷子,街坊们拎着马扎陆续落座。这是曹县戏迷们心照不宣的规矩——早茶要配早戏。
一、老城区的戏骨子
古槐茶馆的早场戏总在七点半开锣。六旬开外的赵老板是这里的戏胆,他唱《穆桂英挂帅》时能把茶碗里的水纹都震出涟漪。有次省里的专家来录影,老赵的梆子腔把录音设备震出了杂音,倒成就了一段破设备不如真人嗓的趣谈。这里的观众多是白发老者,他们闭着眼打拍子的模样,活脱脱是部行走的戏曲活字典。
转过南门牌坊,青石板路尽头藏着曹县梆子传习所。红漆斑驳的大门内,十来个小学员正跟着七十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凤云学甩水袖。孩子们稚嫩的唱腔惊飞了檐下的家燕,李老师却说:燕子听得懂戏文,这是老辈人说的'戏引燕'。传习所每月初八开放观摩,常有游客举着手机录下这古今交织的戏韵。
二、市井里的戏台子
城西大集的露天戏台是另一番热闹。每逢三六九赶集日,商贩的吆喝声里总会混着豫剧的梆子声。卖香油的老王能一边打油一边接《朝阳沟》的唱词,卖布头的刘婶能用花鼓调叫卖:哎~绫罗绸缎哎~戏台边的芝麻烧饼摊最懂行情,刚出炉的烧饼配着《花木兰》的唱段,能卖出三倍的量。
文化馆新修的戏曲茶座倒是年轻人的新宠。设计师把传统戏台改成了环形舞台,观众席摆着曹县柳编的圈椅。上周的跨界演出中,95后的琴书艺人小崔用电子乐伴奏《梁祝》,台下举着奶茶的姑娘们照样能跟着哼十八相送。老戏迷们起初直摇头,听着听着倒品出了些新滋味。
三、乡野间的戏脉
往乡镇走,戏味更浓。王集村的庙会戏要连唱三天三夜,十里八乡的戏班会轮流登台。去年中秋,八十岁的张老汉带着孙子翻唱《墙头记》,小孙子奶声奶气的念白惹得台下笑倒一片,老人却说:笑就对了,老戏本就要笑着品。戏台后的炊事班支着三口大铁锅,猪肉粉条的香气混着戏腔飘过整片玉米地。
最绝的是马楼村的地摊戏班。他们不要戏台,田间地头铺块红毡就能开唱。麦收时节唱《杨门女将》,演员们真敢在麦垛间翻跟头;秋收唱《拾玉镯》,道具玉镯能换成真玉米棒子。有次县文化局来考察,局长看着在拖拉机车斗里唱《徐策跑城》的演员,连连感叹:这才是戏曲该有的野劲儿!
曹县的戏,不在金碧辉煌的剧院里,而在晨光中的茶碗边、集市的人潮里、甚至拖拉机的轰鸣中。这些沾着泥土气的戏台子,像老槐树的根一样深扎在这片土地。外乡人总说曹县人说话像唱戏,其实不如说,曹县的戏本就是生活长出来的声音。下次你来曹县,别急着找导航上的剧院,循着梆子声往巷子深处走,保准能撞见最鲜活的戏魂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