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迷指南:这六个地界儿藏着最地道的戏韵!

曹县戏迷指南:这六个地界儿藏着最地道的戏韵!

哎,您要是来曹县,可别光惦记着羊肉汤和汉服!往老巷子里钻一钻,保准能听见梆子声穿墙过瓦,柳子戏的调门儿拐着弯儿往耳朵里钻。咱曹县的戏,那是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调,在茶碗里泡出来的腔,今儿就给您指几个真能咂摸出戏味儿的好去处!

**一、老城墙根儿听野台子戏**

顺着磐石宾馆往北走,青砖墙根儿底下总蹲着几个端着搪瓷缸子的老汉。每个月初七的晌午,这儿的露天戏台准点开锣。山东梆子的武生踩着破砖头搭的台子翻跟头,台下的老大娘拍着腿叫好,炸油条的香味混着戏腔在风里飘。上个月我还见着七十岁的李凤云老师在这儿唱《穆桂英挂帅》,那眼神利得能扎穿三排看客。

**二、南门里茶馆里的柳子戏**

南门里三义和茶馆的门脸儿不起眼,推开门却别有洞天。八仙桌中间空出块地界,两盏红灯笼底下,旦角儿的水袖能扫到茶客的鼻尖。这里的柳子戏班讲究唱半出戏,留半碗茶,您要听得不过瘾,掌柜的准给您续上壶茉莉花,压着声儿告诉您:下月初三,唱全本《孙安动本》。

**三、文化馆后院的非遗工坊**

文化馆西墙根儿新开的非遗工坊可藏着宝。每周三下午,两夹弦传承人王保田在这教徒弟甩翎子。您要赶巧了,能见着小伙子们踩着三寸厚底靴在青石板上走圆场,那身段比广场舞带劲多了。上月他们排的新戏《曹州义商》里,愣是把咱曹县汉服商闯江湖的故事唱出了十八个弯的调儿。

**四、火神庙会上的对台戏**

腊月二十三的火神庙会才是真热闹。东街搭黄绸台子唱梆子《老羊山》,西街扎红布棚子演柳琴《小姑贤》,两班人马铆着劲儿比嗓门。卖糖瓜的摊子顺着戏韵吆喝,孩子们举着面人骑在大人脖子上叫好。去年庙会上下着雪,西街琴师冻得手指发红,愣是把《樊梨花征西》的急板弹出了金戈铁马的动静。

**五、乡村大集的流动戏班**

逢五排十的梁堤头大集上,戏班子的卡车后斗就是舞台。他们带着能拆成八块的戏台子,这边卸车那边就开嗓。晌午头唱《墙头记》,看得赶集的老太太抹眼泪;后晌演《姊妹易嫁》,逗得卖菜的老汉直拍大腿。上回见着个卖烧饼的娘子,摊子支在戏台斜对角,烧饼贴着戏词卖:刚出炉的'三击掌'喽!

**六、汉服体验馆里的戏装瘾**

现在时兴的汉服体验馆也藏着戏缘。云想衣裳馆里挂着全套的戏曲行头,老板娘原是县剧团的刀马旦。您要是穿上蟒袍系上玉带,她保准手把手教您摆个亮相。上个月有个济南来的姑娘,扮上《白蛇传》的青蛇就不肯卸妆,举着手机在青石巷里拍了二百多段视频。

**写在后头的话:**

在曹县听戏,您得把手机揣兜里。这儿的戏是活的,角儿可能就坐在您旁边嗑瓜子,琴师收摊了会跟您唠当年怎么背着弦子走四乡。要是听见后座大爷跟着唱跑了调,别笑话——保不齐人家年轻时是公社宣传队的台柱子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