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人的夜生活:这几个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味儿

【曹县人的夜生活:这几个地方藏着最地道的戏曲味儿】

曹县的夏夜总裹着一股烟火气,街边支棱起的小马扎上,大爷摇着蒲扇突然冒出一句:听戏去?老南门那班子今天唱《穆桂英挂帅》哩!若是外乡人路过,怕是摸不着门道——这座鲁西南小城的戏曲江湖,全藏在老街巷的褶皱里。

\u003e\u003e\u003e曹县大剧院后巷的野场子

说是剧院,本地戏迷更爱绕到后巷。每晚七点半,褪了漆的木门吱呀一开,梆子声混着油茶香就飘了出来。这里的戏台子不过两米见方,拉弦的老李头跺着脚打拍子,震得头顶灯泡直晃悠。台下摆着十几张老榆木凳,来得晚的干脆蹲在青石板上,边嗑瓜子边跟着哼。上周三,有个济南来的教授举着手机录了整场《包公赔情》,直说这才叫活着的山东梆子。

\u003e\u003e\u003e汉江路早市里的戏窝子

别被早市俩字唬住,凌晨四点的鱼市叫卖声里,藏着曹县最野的戏班子。老粮仓改的戏园子墙上还留着备战备荒的标语,台前八仙桌摆着大碗茶,五块钱能听三折戏。上周五唱《墙头记》时,台下七十多岁的王奶奶突然站起来接词,原来她年轻时就是这个戏班的当家花旦。班主老赵头嘿嘿一笑:在咱这儿,观众随时能变角儿!

\u003e\u003e\u003e黄河故道边的露天戏台

出城往北五里,河滩柳林里藏着处天然戏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十里八乡的戏迷划着渔船就来了。台子就搭在两棵百年老槐中间,汽灯照得树叶泛青光。上个月十五唱《老羊山》,正赶上暴雨,台上穆桂英的靠旗淋透了,台下愣是没一个人挪窝。收摊时,管事的从三轮车底下拖出两坛子单县羊肉汤,戏迷们就着雨水喝得浑身冒汗。

【内行人才知道的看戏门道】

1.曹县梆子的炸雷嗓要配滚烫的胡辣汤听,文化宫西侧老崔家的汤最地道

2.想听原汁原味的柳子戏,得盯着穿蓝布衫的老头——他们一咳嗽,准有好戏要开场

3.农历六月廿四的火神庙会,能撞见三省八县的戏班打擂,记得穿布鞋——好戏能连唱三天三夜

夜渐深了,古城墙根下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弦子声。曹县的戏,从来不在霓虹灯里,它就藏在老茶客的紫砂壶中,在渔船的摇橹声里,在暴雨中纹丝不动的靠旗上。下回来曹县,别光惦记着汉服和烧牛肉,找个马扎往戏台前一坐,那流淌了六百年的乡音,保管比羊肉汤还暖胃。(文/曹小戏迷)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