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学戏指南:这座鲁西南小城藏着戏曲传承的烟火气

曹县学戏指南:这座鲁西南小城藏着戏曲传承的烟火气

在曹县人民公园晨雾未散的清晨,常能听见清亮的梆子声穿透薄雾。这座以汉服产业闻名全国的鲁西南县城,实则有着更古老的文化基因——在街巷深处、农家院落里,生生不息的戏曲传承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延续着。

一、草台班子的薪火相传

曹县戏曲传承最动人的风景藏在民间。魏湾镇张家班堪称行走的戏曲博物馆,班主张立新能完整唱出32本传统山东梆子剧目。这个家族戏班五代从艺,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搭台唱戏,红白喜事的邀约排到三年后。他们教戏不收分文,只要求学徒自带干粮跟着跑三年场子。这种以戏养戏的传承方式,让原汁原味的唱腔身段得以完整保留。

在青堌集镇,73岁的王桂兰仍在自家院子里教孩子唱戏。斑驳的砖墙上挂着褪色的戏服,枣树下摆着磨得发亮的梆子。老人独创的梆子操将戏曲基本功与健身体操结合,吸引着周边乡镇的孩童。她说:现在年轻人学戏图个乐呵,能记住调门就行。

二、校园里的非遗新苗

曹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戏曲社团已成当地文化名片。音乐教师李红梅将山东梆子改编成课间操,孩子们边唱《穆桂英挂帅》边耍花枪。更难得的是,这里保留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老艺人用烟盒打拍子,孩子们跟着哎嗨呀地和声,没有乐谱,全凭耳濡目染。

职业教育中心的戏曲专业则走现代路线。练功房装着一整面墙的镜子,学生们对着手机直播练功。00后学生王笑笑在抖音拥有5万粉丝,她的《花木兰》选段视频让网友直呼这才是文化自信。校长说:既要守住老腔老调,也要让年轻人找到表达方式。

三、市井中的戏曲会客厅

黄河故道边的老茶馆堪称曹县戏曲活化石。每天下午两点,茶客们自带板凳,花5块钱要壶高沫,就能听整场的《墙头记》。班主老赵说:来这唱戏的都得会现挂(即兴编词),上次停电,我们举着手机电筒唱完了《打金枝》。

新兴的戏曲主题民宿则打开了另一番天地。梨园小院老板把客房改成戏楼样式,每晚八点的庭院演出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住客可以跟着琴师学打梆子,或是试穿珍藏的戏服。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戏曲变得触手可及。

夜幕降临时分,曹县街头的戏曲声渐渐隐入市井喧嚣。外卖小哥头盔里飘出的梆子腔,广场舞队伍中突然响起的坠子调,超市广播里穿插的戏歌混搭......这座县城正用最生活化的方式延续着戏曲血脉。要寻找真正的戏曲课堂,或许就该走进这些热气腾腾的日常场景,在乡音俚语间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