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曹县戏曲传承:学戏的三大宝藏地,老戏迷都竖大拇指

【探秘曹县戏曲传承:学戏的三大宝藏地,老戏迷都竖大拇指】

在曹县,戏曲文化就像那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滋味醇厚,代代飘香。要找学戏的好地方,本地人可不会直接告诉你某某学校,而是得跟着老戏迷的脚印,摸进那些藏着真功夫的戏曲窝子。今天咱们就扒一扒曹县戏曲传承的三大黄金地,保证让您学得地道,学得过瘾。

**第一站:青石巷里的活戏班——曹家班传习所**

拐过百货大楼往东,青石板路走到头,抬头看见两盏褪了色的红灯笼,就是曹家班的老巢。这里不挂招牌不招生,可每天清晨五点,梆子声能传出三里地。班主曹振邦老爷子是豫剧曹派第六代传人,手里攥着二十几本发黄的手抄戏本。

想学戏?先跟着拉三个月幕布!这是曹老爷子收徒的规矩。在这儿学戏的娃娃们,早上练功吊嗓子,下午跟着戏班子走村串镇,晚上还得抄戏词。去年县里汇演拿金奖的《穆桂英挂帅》,主角就是在这儿学了八年的小梅子,听说现在省剧团都来挖人。

**第二站:文化宫地下一层的秘密基地**

年轻人要找时髦的学戏地,文化宫负一层的梨园社绝对是个惊喜。这里白天是老年活动中心,晚上七点准时变身戏曲工作室。教梆子戏的刘红梅老师原是省豫剧院的台柱子,退休回乡后专教年轻人戏曲新唱法。

最绝的是他们的沉浸式教学——学《花木兰》就穿铠甲练身段,排《朝阳沟》直接去田间地头找感觉。去年编排的豫剧Rap《曹县新调》在网上火得一塌糊涂,00后学员小张说:在这儿学戏,比玩剧本杀还带劲!

**第三站:南山脚下的戏窝子村**

要说最野生的学戏圣地,还得往南出城二十里。王集镇李家庄,家家户户堂屋都供着戏神,三岁娃娃都能来段《卷席筒》。这里的教学方式更绝——没有教室,没有课表,田间地头、村口老槐树下,随时开课。

最出名的是李三爷的露天课堂,老爷子八十有三,教戏全靠即兴。看见麦浪滚滚就教《收姜维》,碰上娶亲队伍现场示范《抬花轿》。去年村里组织少儿戏曲擂台赛,七岁的虎子一段《打金枝》惊得省里专家直拍大腿:这才是原汁原味的曹县调!

**学戏小贴士:**

1.拜师别带烟酒,揣包芝麻糖更对老艺人的胃口

2.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君庙会是最佳偷师时机

3.学梆子戏备好胖大海,练水袖得穿耐磨裤子

走在曹县大街小巷,您仔细听:早点铺的擀面杖敲着梆子点,修车摊的老收音机放着《程婴救孤》,连广场舞大妈们的伴奏里都掺着豫剧过门。在这儿学戏,学的不只是唱念做打,更是曹县人骨子里的那股子戏味儿。要我说,想找最好的学戏地,不如先到人民公园听一耳朵——那边凉亭里,保不齐就有位深藏不露的老先生,正等着收徒弟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