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曹县戏韵:哪里能觅得最地道的戏曲传承?》

《寻味曹县戏韵:哪里能觅得最地道的戏曲传承?》

云锣一响,三县来赏,这句流传在鲁西南的老话,道尽了曹县戏曲的独特魅力。在这片浸润着千年雅韵的土地上,梆子腔穿透青砖灰瓦的街巷,柳子戏的悠扬曲调飘过麦浪翻滚的原野。若想真正触摸曹县戏曲的魂魄,不妨跟着老艺人们的脚步,探寻那些藏在市井深处的传习之所。

城关镇老茶楼二楼的曹阳戏曲传习社,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茉莉香。年过七旬的刘凤梧师傅手持月琴,总爱在教《大登殿》前讲段掌故:咱们曹县的梆子,讲究的是'枣木棒子敲铁碗'的脆生劲儿。他教戏时总要把学员拉到露台上,指着远处始建于明代的城隍庙戏台:看见没?当年'活周瑜'王长林就是在那台子上,把丈八蛇矛耍出了水袖的柔劲儿。这里不收学费,只收两斤自家种的绿豆当束脩,却走出过省级非遗传承人。

青堌集镇的同乐戏班藏在赶集市场的布匹摊后头。班主李金叶是曹县唯一的女性梆子戏传承人,她教《穆桂英挂帅》时,总要学员先练三个月挑水:没挑过百斤担的丫头,唱不出巾帼英雄的底气。戏班木门斑驳,贴着的戏单还是1998年县戏曲汇演的旧海报,但每到农闲时节,十里八乡的后生们宁愿睡通铺也要来学戏。

苏集镇的曹南曲苑则另有一番光景。退休教师张翰文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戏苑,青砖墙上挂着二十多把不同年岁的板胡。他教戏前必让学员背《中原音韵》,说是不会切韵,唱戏没魂。最特别的是院中那口明代古井,张老师说对着井口喊嗓能得地气,常有城里来的大学生蹲在井边练《哭剑》,惊得井底的青蛙都不敢出声。

曹县戏曲博物馆后身的巷子里,每到掌灯时分就飘起弦索声。这里是老艺人们自发形成的撂地传艺点,没名没姓,却藏着真功夫。拉弦子的赵瞎子能把《反西唐》唱出十二种悲腔,打梆子的孙瘸子能用枣木棒在青石板上敲出雨打芭蕉的韵律。他们教戏不论资排辈,见着好苗子就拽住衣襟:小子,听你这嗓门带铜音,来段《两狼山》试试?

在这片被戏曲浸润的土地上,真正的传承不在高墙大院,而在市井烟火处。当暮色染红曹县老城墙时,或许你该循着哪段飘过油炸撒子的叫卖声的梆子腔,去邂逅那些把半生戏文刻进皱纹里的老艺人——他们手把手教的不只是唱念做打,更是曹县人骨子里那份对戏曲的痴与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