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学戏指南:在鲁西南小城寻找戏曲的根
曹县学戏指南:在鲁西南小城寻找戏曲的根
在曹县街头巷尾,总能听见韵味十足的梆子腔穿透晨雾。这座位于鲁西南的小城,戏曲的基因早已融入市井烟火,不论是公园里自弹自唱的票友,还是乡间庙会上的草台班子,都藏着令人惊喜的戏曲传承。要在这里学戏,可不像在大城市里按图索骥找培训机构,更多时候需要循着曲调声去淘金。
一、老城深巷里的传习密码
在曹县老城区斑驳的砖墙后,藏着几位能唱全本《老羊山》《反徐州》的老艺人。76岁的王金生老先生每天清晨都会在红旗广场东侧的老槐树下练功,他腰间缠着的枣木梆子油光发亮,那是从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物件。跟着这样的老艺人学戏,不仅要学唱腔身段,更要学那些戏本里没有的心法——比如如何用鼻腔共鸣让二八板更浑厚,怎样在甩水袖时带出山野的风声。
南关社区的民间剧团每周三、六晚上雷打不动地排戏。团长李秀云总说:咱们这的戏,要带三分黄河水的泥沙气。这里的教学不拘泥于科班程式,学员跟着鼓点直接上台跑龙套,在《穆桂英挂帅》的旌旗阵里学圆场,在《墙头记》的嬉闹中学念白。后台的煤球炉上永远煨着润嗓的罗汉果茶,混着油彩味飘散着独特的梨园气息。
二、现代学堂里的传统新生
曹县戏曲中专的练功房永远热气腾腾。这里的教学大纲里既有规整的戏曲程式训练,也创新地加入了曹县弦索乐研习课。校长陈立新独创的三步开蒙法颇受好评:先让学生在黄河故道的沙土地里赤脚跑圆场,感受大地的反作用力;接着用无人机航拍记录身段轨迹;最后通过AI分析找出每个学员的最佳发声位置。这种土洋结合的法子,让十五岁的李娟在省青年戏曲大赛中凭《樊梨花征西》选段拿了金奖。
城东开发区新开的曹风戏社走的是精品小班路线。京剧名家周信芳的再传弟子在此驻教,戏社特设的沉浸式戏台能让学员瞬间穿越到《长生殿》的月宫。更难得的是他们整理出了七种曹县濒失传的柳子戏花腔,这些原本只存在于老艺人口耳相传的旋律,现在被制成三维声谱挂在教学墙上。
三、乡野戏窝的草根传承
每年农历三月廿八的桃源集古会,都是民间戏班的比武擂台。葛庄的泥腿子剧团能在卡车搭的戏台上连演三天大戏,团长葛大勇说他们的教学秘诀是跟着节气学戏:清明排《白蛇传》练水袖,立夏演《盗仙草》耍枪花,秋分唱《秦香莲》磨哭腔。这种接地气的传承方式,让剧团走出了六位省级非遗传承人。
在曹县西北的黄河滩区,保留着独特的地窨子学戏传统。农闲时村民会在地窖里围炉学戏,潮湿的环境能让嗓子保持湿润,封闭的空间产生天然混响。65岁的张桂兰在这里教出了三代弟子,她总说:地窨子教出来的嗓子,带着黄河故道的土腥味,这是曹县戏曲的魂。
这座小城的戏曲传承就像黄河故道里的老柳树,既有深扎大地的老根,又不断抽出青翠的新枝。当你在曹县街头听见不知何处飘来的梆子声,不妨循声而去,或许转角就能遇见正在传艺的老艺人,或是在梧桐树下吊嗓的少年郎。这里的戏曲课堂没有镶金边的牌匾,却能让每个真心爱戏的人,触摸到传统艺术最本真的脉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