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台新声代:这群年轻人让老戏焕发新生机

曹县戏台新声代:这群年轻人让老戏焕发新生机

在曹县人民剧场的后台,24岁的李静正在对镜描画柳子戏的旦角妆容。笔尖勾勒出柔美的眼线时,她的手机突然震动——抖音直播间里已有两千戏迷等候。这个看似违和的场景,正是当代曹县年轻戏曲演员的真实写照。

一、百年戏韵浸润的戏曲沃土

曹县的戏曲基因深植于鲁西南文化沃土。清晨的护城河畔,总能听见民间艺人吊嗓的悠长唱腔。这里不仅保存着完整的柳子戏传承谱系,更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曹县四平调。县戏曲博物馆的档案显示,上世纪50年代全县登记在册的民间戏班达47个,高峰期单日就有5个戏班同时在城乡演出。

这份厚重的戏曲底蕴,滋养着一代代年轻人。县戏曲学校校长王建国透露,近五年报考戏曲专业的学生数量以每年15%递增,其中00后占比超过六成。不少孩子是听着爷爷奶奶唱戏长大的,传统艺术的种子早已悄然萌芽。

二、新生代演员的破茧之路

25岁的武生演员赵子轩每天5点雷打不动练功。在排练厅里,他的云里翻总能赢得满堂彩,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动作他摔坏了三副护膝才练成。像他这样的年轻演员,既要承受日复一日的形体训练,还要在古调新唱中寻找平衡点。

青年花旦孙晓薇创新推出的戏曲+民谣跨界演出,曾在曹州牡丹园创下单场观众破万的记录。她将柳子戏《拾玉镯》的经典唱段改编成民谣版本,在保持戏曲韵味的同时加入吉他伴奏,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老戏可以这么潮。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这些年轻人深谙守正创新之道。95后编剧团队将曹县汉服产业元素融入新编历史剧《锦绣曹州》,剧中人物的服饰全部采用本地汉服工坊制作,既展现传统技艺,又带动了文化消费。该剧巡演期间,相关汉服款式销量暴涨300%。

在传播方式上,他们更是玩转新媒体。抖音账号曹县戏曲青年团通过幕后花絮、戏曲教学等短视频内容,三个月涨粉50万。每逢周末的线上直播演出,打赏收入能覆盖半个剧团的运营成本。这种线下传承,线上造血的模式,为传统戏曲开辟了新天地。

当最后一抹夕阳掠过曹县戏曲博物馆的琉璃瓦时,剧场里又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这些年轻的面孔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百年戏韵,他们让传统戏曲不再只是记忆中的乡音,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的当下。或许正如李静在直播间里常说的那句话:老戏骨搭新戏台,好戏永远唱不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