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春秋:追忆曹县戏曲大师黄汝秀》
《戏台春秋:追忆曹县戏曲大师黄汝秀》
(此处插入黄汝秀演出剧照或生活照)
在曹县文化馆的档案室里,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历史的瞬间:身着蟒袍的武生单手持剑,双目如炬,仿佛要刺穿幕布直抵观众席——这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遍鲁西南的戏曲名家黄汝秀。当我们翻开尘封的演出记录簿,这位被时光掩埋的艺术家的人生轨迹才渐渐清晰起来。
1932年深秋,黄汝秀出生在曹县青堌集的一户梨园世家。祖父黄明德是当地四平调戏班的掌班,父亲黄文启则以武生见长。据《曹县戏曲志》记载,七岁的小汝秀已能在《长坂坡》中反串赵云,一招鹞子翻身赢得满堂彩。老票友回忆:那孩子踩着三寸厚底靴,在八仙桌上连翻三个跟头,落地时红缨枪纹丝不动,活脱脱就是个小武神。
1953年,21岁的黄汝秀迎来人生转折。在山东省戏曲汇演中,他改编的传统剧目《战宛城》引发轰动。省报评论员这样描述:黄氏独创的'云手旋子'将张绣的悲愤演绎得淋漓尽致,当银枪划过舞台时,观众席竟有十余人起身叫好。这次演出不仅让曹县武生名震齐鲁,更推动四平调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此处插入黄汝秀舞台扮相图)
戏台上的黄汝秀是叱咤风云的将军,生活中的他却是个戏痴。女儿黄爱梅回忆:父亲吃饭时筷子当马鞭,散步时哼着锣鼓经。有次暴雨冲垮了戏台,他愣是带着弟子们在泥地里唱完了整出《挑滑车》。这种痴迷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山东梆子的豪迈与四平调的婉转熔铸一炉,开创了文戏武唱的表演范式。
特殊年代里,黄汝秀冒着风险保存戏箱的故事至今仍在曹县戏迷中流传。他把祖传的蟒袍拆成布片缝进棉被,将点翠头面藏在腌菜缸底。1979年传统戏恢复演出时,这些沉睡了十二年的行头重新亮相,让多少老观众热泪盈眶。
(此处插入黄汝秀晚年授艺照片)
晚年的黄汝秀把心血倾注在传艺育人上。在曹县戏曲学校的练功房里,总能看到他拄着拐杖示范身段的身影。唱戏要'心里有,眼里有,手里才有'——这句口头禅成为弟子们的座右铭。2001年冬月,69岁的老艺术家在教授《夜奔》时突然倒下,手中犹自比划着林冲的卧鱼身段。
如今在曹县剧院后台,黄汝秀题写的戏比天大匾额依然高悬。每逢四平调演出,总能看到年轻演员对着匾额深深鞠躬。正如现任曹县戏剧家协会主席李凤鸣所说:黄老把曹县戏曲的魂刻在了戏台上,我们唱的每句腔,走的每个步,都带着他的温度。
(全文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