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一方戏台:京城戏曲学艺指南

寻一方戏台:京城戏曲学艺指南

北京城的胡同深处,总飘着若有若无的吊嗓声。从八大胡同的百年戏楼到现代剧场,这座城滋养着600年戏曲文脉。想学戏的年轻人背着水袖穿街过巷,退休票友在公园凉亭里切磋身段,这里处处可见戏韵流淌。

一、殿堂级学府:科班传承

虎坊桥往南两里地,中国戏曲学院的红墙内,每天清晨五点就有学生开始晨功。这所戏曲界的黄埔军校保留着最严苛的教学传统: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要完成八年坐科,从云手山膀到髯口功,每个动作都要经过上千次打磨。去年刚毕业的武生小王回忆:练《挑滑车》的摔僵尸,青石板地面硌得后背瘀血,师父说这是'要戏不要命'的必修课。

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开设京昆传承班,面向12-15岁青少年招生。去年招生考试现场,来自河北的考生小梅展示的程派水袖功惊艳四座,她母亲说孩子从小跟着村里的草台班子学戏,就想让孩子接受正宗科班训练。

二、市井戏窝子:百姓舞台

东城区文化馆每周三的京剧公益课总是爆满。62岁的李阿姨在这里学了五年老旦,年轻时在工厂文艺队唱过李铁梅,退休后重拾爱好。授课的杨老师是北京京剧院退休演员,他独创的三步记唱法让零基础学员也能快速入门。

陶然亭公园的梨园晨韵已成为京城一景。每天天蒙蒙亮,海棠树下就聚集着票友。72岁的张老爷子擅演《空城计》诸葛亮,他自备的蟒袍是30年前在大栅栏瑞蚨祥定制的,现在带着年轻人练身段,就当传承文化了。

三、新派戏码头:跨界实验

繁星戏剧村的戏曲工作坊吸引了不少白领。金融从业者小林报名了沉浸式昆曲体验课:穿着杜丽娘的戏服在园林实景里演唱,这种古今交融的感觉很奇妙。课程设计者将传统折子戏改编成90分钟浓缩版,加入现代舞美设计。

五道营胡同的戏精学院推出戏曲盲盒体验,学员随机抽取行当进行角色扮演。上周的体验课上,程序员小陈抽到《三岔口》的武丑角色,画上白色豆腐块脸谱后,突然就找到了角色感觉。

从琉璃厂西街的百年戏楼到798艺术区的实验剧场,北京为戏曲爱好者搭建了多维度学习空间。学戏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与这座古城对话的方式。当胡琴声在四合院响起,你会发现,戏曲从未远离这座城市的呼吸。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