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年觅曹腔——走近戏曲大师曹雨的梨园人生
光影流年觅曹腔——走近戏曲大师曹雨的梨园人生
冬日的阳光斜照在长安大戏院斑驳的朱漆木门上,后台的铜镜里映出一位老者对镜勾脸的侧影。笔尖蘸着胭脂在眼角细细描摹,孔雀蓝的油彩顺着笔锋游走,在镜中绘出半面《钟馗嫁妹》的经典脸谱。这位年逾古稀却腰板笔直的艺术家,正是被誉为活钟馗的曹雨大师。
一、戏台春秋七十载
1953年的初春,八岁的曹雨踩着青石板路迈进天津戏曲学校。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他单腿独立在条凳上练朝天蹬,汗水顺着竹布衫往下淌,在青砖地上洇出深色的水痕。彼时谁也不知道,这个咬着牙数一百零一、一百零二的小学员,日后会成为北方昆曲的扛鼎之人。
1987年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钟馗嫁妹》的锣鼓点骤然响起。曹雨踩着三寸厚底靴腾空而起,七尺红髯在追光中猎猎飞扬。当煞尾的鼓点戛然而止,静默三秒后,掌声如潮水漫过观众席。这场演出让昆曲艺术首获国际戏剧协会金奖,曹雨独创的鬼步身法至今仍是戏曲学院的必修课目。
二、方寸舞台见乾坤
在曹雨的化妆间里,珍藏着一套民国时期的点翠头面。每当扮演杜丽娘时,他总会亲自为学徒演示如何将水钻贴片与点翠凤冠完美结合。戏曲的魂在细节里,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2015年修复恭王府古戏台时,曹雨带着学生丈量台基的每一块青砖,只为重现当年声音遇墙折返的天然混响。
照片中那幅《钟馗醉判》的剧照,捕捉到了曹雨艺术最精妙的瞬间——左手执笔悬而未落,右腿金鸡独立却微呈醉态,眉眼间怒中含悲。这种形醉意不醉的表演理念,正是曹派艺术的美学核心。加拿大汉学家白睿文曾评价:曹先生的钟馗让人想起敦煌壁画的飞天,动静之间皆是禅机。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2019年的重阳节,曹雨在长安大戏院收下最后一位关门弟子。拜师礼上,他将珍藏六十年的老生髯口交到徒弟手中,髯口的马尾丝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当年师傅传我这副髯口时说,唱戏的人要像这马尾一样,根根分明却又浑然一体。说这话时,老人眼角的水钻在微微颤动。
如今在戏曲学院的小剧场里,仍能看见曹雨指导学生练功的身影。当年轻演员学习《夜奔》的走边身段时,他会突然关掉音乐:听见了吗?你转身时衣袂破风的声音,这就是最好的节拍器。这种注重肢体语言的训练方法,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戏曲的教学模式。
幕起幕落间,曹雨用七十载光阴在戏曲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当问及何为戏曲真谛,大师抚摸着戏箱上斑驳的铜锁答道:就像这锁头,既要锁住传统的精魂,又要为新时代打开一扇门。斜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恍惚间与墙上泛黄的剧照相叠,仿佛时空在此刻完成了某种传承的仪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