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深处有清音:四位民间戏痴的滚烫人生

巷陌深处有清音:四位民间戏痴的滚烫人生

(编者按:本文图片因版权问题暂以文字描述呈现)

【一】河北井陉县槐树沟村凌晨五点,五十二岁的李长顺已经套上褪了色的靛蓝戏服。梆子声穿透薄雾,惊起枝头喜鹊。这身行头是俺爹留下的,袖口的补丁比原布料还多哩。这位种了半辈子玉米的农民,用扛锄头的手将河北梆子《南北合》演绎得荡气回肠。手机镜头里,他额角的汗珠在晨曦中发亮,身后斑驳的土墙挂着自制的髯口架——那是用旧自行车辐条弯成的。

【二】浙江乌镇西栅景区囡囡乖,看妈妈变戏法。三十七岁的苏红梅把越剧水袖缠在婴儿背带上,踩着青石板唱《追鱼》。游客们总会被这个背着孩子唱戏的民宿老板娘吸引,却不知她凌晨四点就起来蒸定胜糕。她改良的乌篷船对唱让年轻游客着迷,碎花围裙口袋里永远揣着记满唱词的小本子,边角都被婴儿的口水浸得发皱。

【三】北京南城胡同深处七十八岁的王德发在逼仄的杂货店里腾出三平米空地。货架上的酱油瓶与京剧脸谱共生,老式收音机里放着《空城计》磁带。当年在机床厂,我可是工会京剧社的诸葛亮。如今他每月组织街坊票友地下室堂会,用装零件的铁皮箱当鼓,拿搪瓷缸敲节拍。玻璃柜台下压着的黑白剧照,记录着1965年慰问演出时的俊朗扮相。

【四】安徽安庆长江边盲人演员黄阿翠摸索着黄梅戏《女驸马》的戏服,指尖在刺绣纹路上轻轻摩挲。她经营的盲人按摩店每周三变身戏台,老主顾们自发当起她的眼睛。冯素珍穿红还是着绿?鬓花要往左些。十六岁失明的她,用三十年练就听声辨位的绝活,唱到为救李郎离家园时,布满老茧的手掌仍会微微颤抖。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魂,在灶台与戏台间辗转,把生活碾成胭脂,将岁月谱成曲牌。他们不需要华丽的剧院穹顶,田间地头响起的叫好声,就是最珍贵的头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