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戏:在泥土里生根的草台绝唱
草帽戏:在泥土里生根的草台绝唱
夏夜的皖北平原上,蝉鸣声里飘来一缕缕二胡的呜咽。十里八乡的村民摇着蒲扇,踩着露水往村口赶——草帽戏班的竹竿戏台又搭起来了。幕布是褪色的蓝印花布,台柱绑着晒干的玉米杆,台上的老生一甩髯口,台下便响起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这不是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却是最鲜活的戏曲现场。
一、乡野舞台的千年回响
草帽戏的起源要追溯到北宋汴梁的勾栏瓦舍。靖康之变后,南迁的伶人将宫廷杂剧带入江淮平原,在田间地头的草垛旁搭台唱戏。艺人们戴着遮阳的草帽走村串巷,久而久之,草帽戏成了这种流动演出的代称。明代《南村辍耕录》记载,皖北农人以麦秸编笠,观剧则笠置膝上,这种观戏习俗延续至今。
在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西汉说唱俑身上,我们找到了草帽戏最早的基因密码。陶俑单腿跪地,右手击节,左手持竹板,正是如今草帽戏说唱相间表演形式的雏形。元末明初的《窦娥冤》手抄本残页在亳州某祠堂梁上被发现,泛黄的宣纸上依稀可见六月飞雪的唱词被改成了当地方言。
老艺人李长庚的戏箱里藏着半本光绪年间的工尺谱,虫蛀的纸页上记录着《鞭打芦花》的原始唱腔。这位83岁的市级传承人至今记得,1954年发大水时,戏班把戏箱绑在门板上,在洪水中唱了三天三夜的《天河配》。
二、泥土里长出的艺术之花
草帽戏的戏台常设在打谷场或祠堂前,幕间换场时能听见后台锅铲碰撞的声响——演员们往往要帮东家烧火做饭。这种戏饭同台的传统,让表演浸透着人间烟火气。《借靴》一折中,丑角踩着鼓点翻跟头,冷不防从怀里掏出个热腾腾的烤红薯扔向观众,总能引发满场欢笑。
三块板是草帽戏独有的伴奏形式:司鼓用竹板、檀板、云板三种打击乐器,模拟出风雨雷电的自然声响。在《雷劈张继保》这出戏里,老司鼓王德发能用板子敲出由远及近的闷雷声,当闪电划过夜空时,后台伙计适时撒下碎锡纸,引得孩童们争相捡拾天上落下的星星。
去年在临泉县拍摄的纪录片《草台春秋》中,花旦陈秀云演示了水袖功的独门技法。她把三尺长的白布条浸在面汤里浆硬,甩动时能听见布棱划破空气的嗖嗖声。这种改良自农家围裙的穷水袖,反而成就了草帽戏特有的粗粝之美。
三、在时代裂痕中倔强生长
2003年的非遗普查让草帽戏重回公众视野,但传承危机从未解除。在颍上县文化馆的档案室里,37盘老式录音带正在慢慢消磁,那是最后一批能唱全本《郭丁香》的老艺人的声音。青年演员李玉柱开发了戏曲+直播的新模式,直播间里,他戴着VR设备表演《千里走单骑》,虚拟的古城墙与真实的草台在屏幕上重叠。
在太和县三堂镇,小学戏曲课上的孩子们正用方言唱新编戏《手机风波》。校长把传统剧目改编成校园故事,让《目连救母》变成了《小明找妈妈》。这些稚嫩的童声,或许正在重写草帽戏的未来篇章。
夜幕降临时,李长庚总会独自坐在晒谷场上调弦。月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土墙上,恍惚间又成了那个跟着戏班逃荒的少年。草帽戏像田埂上的狗尾巴草,被风雨打折了腰,待日头一晒,又颤巍巍地支棱起来。在这片浸透戏文的热土上,总有人会守着那盏汽灯,等下一场开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