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巷深处有戏台:中国草根戏曲艺人的江湖

暗巷深处有戏台:中国草根戏曲艺人的江湖

北京前门大街的胡同口,老杨支起他的三弦。塑料凳上摆着褪色的铜锣,脚边立着块纸板:《西厢记》《牡丹亭》,点哪出唱哪出。这位河北梆子老艺人想不到,自己会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十万粉丝。在中国戏曲的浩瀚星空中,这些散落民间的草根艺人,正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千年文脉。

一、街头巷尾的游吟诗人

清晨五点的开封大相国寺前,豫剧艺人王凤英支起竹竿挂戏服。她的戏台不过三平方米,却要装下整套《穆桂英挂帅》的行头。在苏州平江路,评弹艺人周师傅的琵琶声与咖啡店的爵士乐此起彼伏,他用吴侬软语唱着《白蛇传》,游客驻足时往琴盒里投硬币的叮当声,是新旧文明的奇妙交响。

这些街头艺人多半师承民间戏班,有的曾是国营剧团的龙套演员。他们深谙戏比天大的行规,哪怕观众只有遛弯的老太太,也要把云手台步做到位。郑州二七广场的坠子书艺人老李,二十年如一日在广告牌后开嗓,他说:嗓子哑了不怕,就怕把老祖宗的玩意儿唱走样。

二、乡土中国的戏魂守护者

太行山深处的刘家班,至今保留着明朝社戏的祭祀仪式。班主刘保国翻出发黄的戏折子,上面用毛笔写着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八,赵家庄求雨戏单。这个家族戏班能演全本《目连救母》,连唱三天三夜的功夫,在专业院团都已失传。

在闽南,歌仔戏尪仔班的艺人用扁担挑着戏箱走村串乡。他们常在祠堂前的晒谷场搭台,汽灯照亮斑驳的脸谱,弦管声惊起竹林里的夜枭。这些草台班子保持着最原始的打野呵传统,观众往台上扔红包点戏,艺人现编现唱的本事让科班出身的演员望尘莫及。

三、城市缝隙中的文化摆渡人

上海静安寺地铁站的过道里,昆曲票友张慧兰每周三固定开唱。这个外企白领下班后换上水袖,用手机播放伴奏带。她的地铁清音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00后粉丝跟着学《游园惊梦》的念白,把杜丽娘的唱段做成手机铃声。

更令人惊叹的是深圳城中村的天台戏苑。来自潮汕的打工者用建筑废料搭起戏台,周末晚上,塑料布围成的剧场里坐满建筑工人。他们自编的《打工版梁祝》,把化蝶改成春节抢火车票的黑色幽默,却依然保留着传统唱腔的韵味。

这些散落民间的戏曲火种,正在书写新的传奇。成都宽窄巷子的川剧变脸艺人小陈,把绝活教给聋哑徒弟;西安回民街的皮影戏老艺人,用抖音直播幕后的雕刻工艺。当我们在剧院欣赏精美大戏时,别忘了那些在生活褶皱里坚持吟唱的草根艺人,他们用最卑微的姿态,托举着最璀璨的文化星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