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戏曲演员逆袭记:这些“戏痴”用热爱照亮舞台
草根戏曲演员逆袭记:这些“戏痴”用热爱照亮舞台
在霓虹闪烁的明星光环外,有这样一群戏曲追梦人:他们出身市井,有的曾是面馆跑堂,有的当过工地瓦工,却在命运的转角与戏曲相遇。这些草根演员用生命中最炽热的二十年、三十年,在乡野戏台上演绎着最动人的梨园传奇。
一、面馆跑堂的越剧名角
绍兴老街上,曾经有个叫陈国良的面馆伙计,每天凌晨四点揉面时都要哼上几句《梁祝》。1987年那个飘雪的除夕夜,当他在城隍庙戏台下为名角配戏救场时,浑然不觉这个偶然决定会改变人生轨迹。他清亮的嗓音穿透风雪,让台下老戏迷们惊为天人。如今已是越剧非遗传承人的陈国良,依然保持着凌晨四点起床吊嗓的习惯,他说那是最贴近初心的时刻。
二、工地里走出的秦腔武生
西安城墙根下,王铁栓的秦腔人生始于建筑工地的意外。这个来自陕北的农民工,在三十岁那年因工伤住院时,偶然接触到病房收音机里的《火焰驹》。三年后,他带着攒下的五万块钱组建了铁栓秦腔社,把工地上的脚手架改造成流动戏台。最艰难时,剧团七个人分吃一碗油泼面,却坚持在西北五省演出了八百多场。如今他们的抖音账号老栓吼秦腔已收获百万粉丝,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机。
三、菜市场走出的昆曲青衣
苏州观前街菜市场里,曾有个总爱捏着兰花指称菜的豆腐西施李玉梅。这个初中辍学的单亲妈妈,每天凌晨在豆腐坊磨豆时,都要用手机循环播放《牡丹亭》。2015年,她鼓起勇气参加市民戏曲大赛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那眼角含泪的游园惊梦片段被转发了二十万次。如今她创办的玉梅昆曲传习所,已培养出三十多位民间传承人,最年长的学员是位七十八岁的退休教师。
这些草根演员的人生剧本里,没有金手指开挂的奇迹,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当河南豫剧演员张红霞在田间地头演出时用化肥袋改制戏服,当川剧变脸艺人李建国在夜市表演间隙擦拭祖传脸谱,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戏曲技艺,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这种来自泥土的坚韧,或许正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底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