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巷子里的角儿:这些草根戏曲演员的名字,值得被记住

藏在巷子里的角儿:这些草根戏曲演员的名字,值得被记住

凌晨五点的老茶楼里传出吊嗓子的声音,菜市场拐角的空地上总有人踩着鼓点甩水袖,手机镜头前的老太太对着屏幕唱《女驸马》能收获十万点赞——这些鲜少登上大剧院舞台的草根戏曲演员,用最质朴的热爱守护着戏曲的根脉。他们或许没有国家一级演员的头衔,但那些浸透市井烟火气的艺名,早已刻进街坊邻里的记忆里。

一、胡同深处的流动戏班

在北京大栅栏的青砖胡同里,62岁的赵三弦每天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车头挂着的铜铃铛叮当作响,后座堆着二胡、月琴和褪了色的行头箱。街坊们听见铃铛声就知道,三弦戏班又要开锣了。这支由退休工人、早点摊主组成的业余剧团,能凑出《锁麟囊》《四郎探母》等二十多出折子戏。赵班主总说:咱们这叫'胡同里的京剧自助餐',街坊爱听哪段就点哪段。

在苏州平江路的石板桥上,总能看到穿着自制戏服的评弹阿婆周美凤。她挎着三弦琴,用吴侬软语唱着《白蛇传》,游客往她面前的青花瓷碗里投硬币时,她会停下来作个万福:多谢官人打赏。有年轻人录下她的表演发到短视频平台,评论区里常有人问:这位老艺术家是不是哪个剧团的退休名角?

二、手机屏幕里的新戏台

安徽凤阳的黄梅戏外卖小哥李春阳,在抖音账号@送戏上门里穿着外卖制服唱《天仙配》。他的绝活是能根据粉丝点的外卖地址即兴改编唱词:左手拎着糖醋鱼,右手提着烧鹅腿,董郎今日送餐忙,七妹且把门来开。这种接地气的表演让他在短视频平台收获了47万粉丝,有网友留言:这才叫戏曲活在人间。

豫剧票友王爱花在快手的直播间别具一格。这位58岁的保洁阿姨把拖把当马鞭,用抹布当水袖,在写字楼走廊里唱《穆桂英挂帅》。本帅清晨扫战场,拖把一挥灰尘降的改编唱段让她意外走红,现在每晚八点,都有上万网友准时蹲守楼宇剧场的特别直播。

三、市井江湖里的传承密码

成都人民公园的露天茶馆里,76岁的川剧吼班传人张铁嗓正在教年轻人练习帮腔。这支由退休老人组成的民间剧团,至今保留着一唱众和的传统表演形式。张师傅的绝活是用丹田气唱出长达28秒的高腔,他说:我们这些老骨头要是走了,茶馆里就再也听不到正宗的川剧帮腔了。

在山西平遥古城墙下,晋剧票友孙二愣子自创的柴油桶打击乐成为新民俗。他把废油桶改造成梆子、锣鼓,带着十几个徒弟在城墙根排演《打金枝》。金属撞击声混着老腔调,竟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才是活着的非遗。

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戏曲传灯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血脉。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他们时,不妨记住这些名字:可能是评弹阿婆黄梅戏外卖小哥,也可能是吼班张师傅油桶班主。他们或许从未享受过舞台追光灯的照耀,但那些回荡在街巷市井的唱腔,早已成为城市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