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岑溪巷陌深处觅乡音:牛娘戏曲店探访手记
【寻味岑溪】巷陌深处觅乡音:牛娘戏曲店探访手记
清晨的岑城总带着三分烟火气,我攥着泛黄的手抄地址拐入大中路的老巷。晨雾里飘来若有似无的锣鼓声,勾得人循着青石板往深处去。转角处荣记米粉的老板娘正支起竹蒸笼,见我驻足张望,笑着用带着桂东南尾音的普通话指路:后生仔找牛娘戏啊?喏,梁记酸果铺子对门那扇花窗就是。
木门上的铜环还留着年节时的春联残红,推门时门楣的风铃叮咚作响。柜台后戴着老花镜的店主从曲谱堆里抬头,案头煨着的六堡茶正咕嘟冒泡。来看曲本还是选戏服?老人起身时,腰间那枚祖传的牛角梆子撞在玻璃柜上,发出脆生生的响。这间不足三十平的店铺,墙上密密匝匝挂着近百年的行头,从光绪年间的绣金蟒袍到新制的素色水袖,每件都收着几代岑溪人的乡音。
常来的票友说,这店原是民国时的庆丰戏班旧址。八仙桌边的条凳磨得油亮,当年戏班主就在这里给学徒们说戏。如今每逢初七、廿三,总有三五老客自带茶盅来聚会,店主梁伯便搬出那架老扬琴,用苍劲的唱腔和着琴弦:天光起身去睇牛咧,睇得牛来妹又愁...窗外的三角梅探进头来,倒像是戏文里走出的花旦。
外乡人若想寻这处,倒也不必记门牌。闻着解放路口的沙街豆腐酿,听着竹器行里篾条劈啪的节奏,待巷子里的穿堂风送来艾糍的清香,那飘着蓝花布幌子的老宅便是了。若是雨天,不妨在檐下等等,常有撑油纸伞的婆婆挎着竹篮经过,篮里装着帮戏迷们代买的描金脸谱。
暮色初临时分,戏迷们陆续散去。梁伯摸出搪瓷缸里浸着的酸木瓜,给晚来的熟客递上一片:前日新到了梧州来的八音锣,明日要不要试试新调?巷口的红灯笼次第亮起,将斑驳的砖墙染成戏台上的绛红色。这藏身市井的戏曲方舟,仍在时光长河里悠悠唱着属于岑溪人的悲欢。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