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里的乡音:岑溪老戏台的百年回响
锣鼓声里的乡音:岑溪老戏台的百年回响
斜阳漫过云龙古寺的飞檐,斑驳的青石板上飘来一阵悠长的唱腔。这是岑溪老戏班在排练牛娘戏《三娘教子》,苍劲的声线裹着桂东南特有的俚语,在骑楼街的廊柱间萦绕不去。这座与广东接壤的桂东小城,正用最地道的乡音讲述着戏曲传承的故事。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文
光绪年间的县志里藏着牛娘戏的密码:春耕时节,农人头戴竹笠扮作牛郎,手持彩扇的姑娘化身牛娘,在田埂上且歌且舞。这种源自唱春牛的民间歌舞,历经百年演化,竟在岑溪人的巧思中脱胎换骨。老艺人李伯说:我们的戏本就像地里的芋头,都是从土里长出来的。《陈世美》里负心郎跪在秦香莲面前的唱段,分明能听见山歌对唱的韵律;《穆桂英挂帅》中巾帼英雄策马扬鞭的身段,又带着采茶戏的灵动。
二、古戏台上的现代光影
南渡镇的古戏台最近添了件新鲜物什——高清投影设备。78岁的牛娘戏传承人陈师傅起初直摇头:这些铁疙瘩能懂戏?可当《薛丁山征西》的烽火场面在幕布上燃起,台下年轻人的眼睛亮了。如今戏班创新编排的《荔枝红了》,把电商卖货的故事搬上舞台,诙谐的念白引得满堂喝彩。传统戏服刺绣作坊里,90后绣娘小梁正把牛娘戏脸谱做成文创挂件:老手艺要活,总得沾点新露水。
三、祠堂里的传承密码
每逢农历三月三,大业镇祠堂就变成露天剧场。十岁的小学员阿宝画着花脸,跟着师傅学走圆场步。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匾额下,挤满了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更令人称奇的是,本地中学把牛娘戏唱段编成课间操,四百学子齐唱桂江水清呦,戏韵长的场面蔚为壮观。非遗保护中心的林主任说: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百姓的茶碗里、笑闹间。
夜幕低垂时,南门戏院的红灯笼次第亮起。台上水袖翻飞,台下白发翁媪跟着调子轻轻哼唱,孩童举着糖画瞪大眼睛。这座被西江支流环抱的小城,正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文化基因。当电子屏上的现代光影与传统唱腔完美交融时,我们忽然读懂:戏曲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生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