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青衣花旦的跨界咏叹

曾黎:青衣花旦的跨界咏叹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后台,曾黎对镜描眉的动作让造型师屏住了呼吸——纤纤玉指捏着眉笔的弧度,宛如捏着旦角的水袖,这个从戏曲科班走出的女子,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骨子里的梨园风华。

一、青衣入骨的基因

1995年的湖北省京剧团练功房,18岁的曾黎每天要完成三遍吊嗓三件套:先来段《贵妃醉酒》开嗓,再用《游园惊梦》练气息,最后用《霸王别姬》的念白收尾。七年科班训练让她的身段自带韵律,即便在影视剧中客串京剧名伶,导演总说她的水袖动作比专业替身更精准。

在《聊斋》拍摄现场,她扮演的梅三娘需要展现鬼魅气质。当道具组准备用特效处理时,曾黎却即兴来了一段程派《锁麟囊》的幽咽唱腔,把剧组人员惊得忘了喊卡。这种刻在DNA里的戏曲功底,让她在综艺《国色天香》中演绎《梨花颂》时,连京剧名家李胜素都点头称赞有梅派风骨。

二、戏曲新唱的破圈时刻

2021年北京卫视元宵晚会,曾黎与戴荃合作的《悟空》惊艳四座。当流行音乐碰撞京剧唱腔,她在副歌部分突然亮出一句叫一声佛祖,用的是老生麒派的炸音技巧,把孙悟空的桀骜不驯唱得入木三分。编曲人后来透露,这个神来之笔是曾黎在彩排时的即兴创作。

更令人叫绝的是她在《声生不息》中改编的《青花瓷》。当所有人期待流行唱法时,她却在间奏插入昆曲《牡丹亭》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用水磨腔将方文山的歌词唱出穿越时空的缠绵。这种创造性转化,让00后观众在弹幕刷屏:原来戏曲这么好听!

三、传统艺术的当代注脚

曾黎的化妆箱里永远备着戏曲贴片,这不是怀旧情结,而是她找到的文化密码。在拍摄电影《伊阿索密码》时,她建议导演在科幻场景中加入京剧脸谱元素,用生旦净末丑对应不同克隆人角色。这个创意让柏林电影节评委直呼东方哲学的赛博表达。

如今她在抖音开设的黎戏新唱话题已突破2亿播放量。最新一期视频里,她穿着汉服在798艺术区演唱摇滚版《定军山》,电子乐混搭西皮流水,95后乐迷跟着节奏打拍子时,不知不觉记住了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的戏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或许比教科书更有效。

从长江边的练功少女到跨界破壁的文化使者,曾黎的戏腔始终带着科班出身的严谨,却又跳脱出传统的框架。当她在直播间教网友画戏曲妆容时,弹幕里飘过一句:原来国粹可以这么潮。这或许就是当代戏曲传播最生动的注脚——不必正襟危坐,只需让千年雅韵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共鸣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