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七夕晚会再现失传绝技:百年《霓裳羽衣曲》如何惊艳全网
曾黎七夕晚会再现失传绝技:百年《霓裳羽衣曲》如何惊艳全网
七夕前夜,曾黎一袭月白宫装亮相央视七夕晚会,当镜头扫过她指尖轻捻的羽扇,戏迷群里突然炸开了锅——这不是普通团扇,而是失传百年的《霓裳羽衣曲》特制道具。这位中戏96级戏骨,再次用专业功底证明了戏曲演员的含金量。
**一、千年霓裳今何在**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七夕盟誓,在《长恨歌》里化作七月七日长生殿的绝唱。元代白朴《梧桐雨》首次将这段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时,特意设计了杨玉环手持霓裳羽衣起舞的重头戏。这把由孔雀翎、金丝楠木制成的羽扇,在明清年间演变成需要三年才能制成一件的珍品道具。
**二、戏曲世家的百年坚守**
曾黎出身湖北荆州梨园世家,其曾祖父曾是汉剧名角。在武汉戏剧学校学艺时,她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到练功房压腿。这段经历让她对传统戏曲服饰有着独特理解:羽扇的36根翎毛必须用生长三年的孔雀尾羽,转动时才能呈现月华流动的效果。
**三、破圈背后的文化密码**
晚会播出后,曾黎羽扇话题阅读量突破2.8亿。编导团队透露,这个90秒的节目暗藏玄机:开场水袖长度暗合七夕七之数,转身时的七个点位对应北斗七星,就连羽扇转动的角度都精准复刻了敦煌112窟壁画。这种考究到头发丝的创作态度,恰是传统文化破圈的关键。
当95后观众在弹幕刷屏这才是文化顶流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曾黎个人的艺术修为,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当代的华丽转身。那些曾被认为老土的戏曲程式,正在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式浪漫。这场穿越千年的七夕之约,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好的打开方式。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