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名伶曾令群:戏台绽放的巴蜀牡丹

川剧名伶曾令群:戏台绽放的巴蜀牡丹

在川渝地区的戏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春听令群《别宫》,夏赏令群《访友》,秋品令群《思凡》,冬看令群《出塞》。这四季四戏,说的正是国家一级演员曾令群的代表作。这位扎根川剧舞台四十余载的表演艺术家,用她独特的曾派唱腔在戏曲百花园中培育出一株别具风韵的巴蜀牡丹。

一、川剧声腔的革新者

1983年的成都锦江剧场,曾令群在《贵妃醉酒》中创造性地将四川清音的哈哈腔融入高腔系统。当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词从她口中流出时,观众仿佛看见月光在蜀锦般的声线中流转。这种将本土曲艺与戏曲唱腔有机结合的创新,打破了传统川剧高腔的程式化演绎,形成婉转如岷江春水的独特声腔。

在《白蛇传·断桥》中,曾令群将传统帮、打、唱的川剧程式进行解构重组。当白素贞唱到西湖山水还依旧时,她独创的气声拖腔如烟似雾,将千年蛇妖的哀怨化作巴山夜雨,淅淅沥沥浸润观众心田。这种唱法革新,让传统川剧焕发出更具穿透力的现代美感。

二、传统剧目的重塑者

2010年重排的《焚香记》,曾令群为敫桂英这个传统角色注入现代灵魂。当打神告庙经典桥段上演时,她设计的水袖击鼓绝技,让三尺白绫化作漫天飞雪,配合改良后的苦皮声腔,将古代弃妇的悲愤演绎出震撼人心的现代女性觉醒意识。这场戏连演三十八场,场场座无虚席。

在《柳荫记·送行》中,曾令群与编剧共同创造的时空叠唱手法堪称神来之笔。当祝英台唱起梁兄好比独木桥,梁山伯的贤弟犹如凤凰鸟隔空应和,两个时空的唱段在剧场立体交织,传统戏曲的线性叙事被打破,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创新大奖。

三、戏曲薪火的传播者

2018年成立的曾令群川剧传承中心采用活态传承模式。在排演《红梅记》时,六旬的曾令群与95后学员同台,创新设计阴阳脸技法:半面保持传统脸谱,半面采用现代彩绘,喻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种教学方式让年轻学员在《四川戏剧》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曾令群领衔的川剧数字工程已收录127小时珍贵影像。在《思凡》VR版中,观众可360度欣赏云帚功的精妙,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再现单腿独立转体三周的绝技。该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让古老川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枝。

从锦江畔的露天戏台到国家大剧院的聚光灯下,曾令群始终保持着戏比天大的初心。她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时代的刻刀在川剧这座千年玉雕上琢出新纹。正如她在接受《中国戏剧》采访时所说:真正的传承,是让传统活在当下观众的呼吸里。这株巴蜀牡丹,仍在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戏曲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