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传承者曾宪贵:三尺讲台育桃李一身戏骨传薪火》
《梨园传承者曾宪贵:三尺讲台育桃李一身戏骨传薪火》
【封面图:曾宪贵身着素色练功服,左手执折扇,右手做兰花指定格于戏曲身段教学场景。背景是贴满戏曲脸谱的文化墙,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他专注的面庞上。】
在越剧之乡嵊州的百年戏楼旁,总能看到一位清瘦长者带着学生晨练。他就是被称作活戏典的戏曲教育家曾宪贵。年逾花甲却腰板挺直如松,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四十载教学生涯沉淀的戏曲密码。
【图1:泛黄的老照片里,25岁的曾宪贵(左三)与绍兴小百花剧团同台演出《梁祝》,眉眼间英气勃发,水袖扬起优美的弧度。照片边缘有1986年5月的手写标注。】
学戏先学做人是曾老师常挂嘴边的话。这位出身梨园世家的艺术家,幼时随叔父辗转江浙戏班,完整经历过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科班训练。1982年以《林冲夜奔》摘得浙江省青年戏曲汇演金奖后,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到嵊州艺校任教,从此把舞台搬到三尺讲台。
【图2:多媒体教室中,曾老师正用全息投影解析《牡丹亭》的身段轨迹。背后的电子屏显示着经他改良的九宫格身法分解图,将传统身段数字化呈现。】
在艺校的戏曲实训楼里,曾宪贵独创的三维教学法正焕发新生机。他将传统口传心授与AR技术结合,把云手卧鱼等程式动作拆解为256个数据节点。学生们通过智能手环实时接收动作反馈,老戏迷却惊讶发现:这数字化的身段,骨子里还是老戏的魂。
【图3:曾老师(前排中)与历届毕业生合影。照片跨度从80年代的泛黄集体照到2023年的4K高清影像,三十余张笑脸中走出过12位梅花奖得主。】
每逢毕业季,曾老师的办公室总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戏票。从昆剧院首席到影视剧戏曲指导,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2019级学生陈婉清回忆:老师改作业比排戏还较真,一个眼神不对能陪练到月挂西楼。现在每当我站上舞台,总觉得老师那根竹笛还在背后轻轻点着节拍。
【图4:黄昏的练功房,曾老师俯身纠正小学员的手势。逆光中一老一少的剪影与窗外的百年戏台叠化,仿佛完成着跨越时空的传承。】
如今已退休返聘的曾宪贵,每天仍要巡遍所有练功房。当被问及传承焦虑,他抚着珍藏的蟒袍笑道:你看这些孩子,他们给杜丽娘发弹幕,用抖音唱西皮二黄,可练起圆场步来,膝盖间夹的纸片比我们当年还多一张。夕阳把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恍惚间与墙上的戏曲人物图谱融为一体。
(文/嵊州艺校宣传部图/戏曲档案室)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