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兰:以戏曲为舟,摆渡传统之美

**曾玉兰:以戏曲为舟,摆渡传统之美**

在江南水乡的巷陌深处,总能听见悠扬婉转的戏腔穿过青石板路。对于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学生们而言,这声音往往来自一扇挂着竹帘的雕花木窗——那里是曾玉兰老师的戏曲课堂。这位扎根传统戏曲教育三十载的艺术家,用半生时光将六百年的昆曲唱成了流动的文化血脉。

**梨园春雨润新芽**

曾玉兰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出生在苏州评弹世家的她,自幼随父母辗转于江南各大戏台。五岁那年,母亲在《牡丹亭》中饰演杜丽娘,她趴在后台木箱上,看着水袖如云般拂过油彩斑驳的地面,第一次听懂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里的春愁。这份朦胧的触动,最终化作她报考江苏省戏曲学校的决心。

1987年从戏校毕业后,曾玉兰没有选择舞台,反而投身戏曲教育。在戏曲式微的年代,这个决定让同行不解。她却说:“角儿少了观众还能捧,若断了传承的根,戏就真成了博物馆里的摆设。”执教初期,她带着学生走遍江浙沪的老戏台,白天教身段唱腔,夜里打着手电筒修补泛黄的工尺谱。那些泛潮的故纸堆里,藏着《玉簪记》失传的“琴挑”古谱,也有她逐字校对的《昆曲音韵考》。

**三尺讲台上的乾坤**

在曾玉兰的课堂上,传统规矩与现代教学法奇妙交融。学生初学《游园惊梦》,要先在宣纸上临摹杜丽娘的眉目,她说:“工笔画的线条里藏着身段的起承转合。”教《夜奔》的林冲趟马时,她会突然关掉教室灯光:“现在你们眼前可有漫天风雪?”

这种“沉浸式”教学法背后,是她对戏曲本质的深刻理解。2015年,她主持的《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解构教学》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特别赞赏其“将口传心授转化为可复制的审美体系”。但更让学生感念的,是她抽屉里那摞泛黄的笔记本——三十年来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详细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思凡》的眼神终于有了空门寂寥”。

**曲韵流芳出墙来**

除了日常教学,曾玉兰的身影活跃在多个文化现场。2018年,她策划的“青春版《桃花扇》”走进十所高校,谢幕时年轻观众起立鼓掌长达二十分钟;2021年,她带着学生为社区老人开设“手机拍戏曲”工作坊,抖音上的曾老师教戏话题播放量突破800万次。最让她欣慰的,是看到学生中有人成为专业院团的台柱,也有人把戏曲元素融入游戏原画、服装设计等新兴领域。

如今58岁的曾玉兰,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问及退休计划,她指着教室墙上新裱的书法笑道:“学生写的《师说》里不是有句‘传道守艺’吗?我这辈子就做件事——让古老的戏曲,活在年轻人的眼睛里。”

(文中教学案例及数据为虚构创作,实际人物经历请以官方信息为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