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客的私房选座经:戏台子底下藏着大学问

【老茶客的私房选座经:戏台子底下藏着大学问】

小二,给留张前厅的条凳!天蒙蒙亮,老茶客陈伯就踱进蓉城茶楼,手指在柜台敲出笃笃的节奏。跑堂的伙计心领神会,麻利地往账本上记下甲三号位。这是城南老茶楼不成文的规矩——想听清戏文里的九转十八弯,就得抢这正对戏台的条凳。

转过影壁,戏台前六张榆木条凳早被老主顾们盘出了油光。早年间的茶楼讲究听戏,老票友们专挑这离台子三丈远的黄金位。川剧《秋江》里艄公的竹篙声,苏州评弹的琵琶弦,在这儿听得最是真切。不过新来的茶客总嫌这处离台太近,仰着脖子看戏累得慌,他们哪晓得,当年梅兰芳在广和楼唱《贵妃醉酒》,前三排的票可是要加三成茶钱的。

中座八仙桌倒是热闹得紧,跑堂拎着铜壶在青砖地上趟出圆熟的步子。这处视野开阔,能瞧见旦角鬓边的点翠头面随身形轻颤。前日里川剧名角周慕莲唱《情探》,判官吐火时火星子正落在第三张桌的茶碗里,惊得外乡客人直拍大腿,老成都们却见怪不怪——这茶汤里要没飘过几粒火星子,那才是白来茶楼听戏呢。

最妙的是二楼回廊的雅座,木格窗支起半扇,戏台上的水袖翻飞尽收眼底。去年清明,锦城剧社新排的《白蛇传》在此试演,许仙执伞立于断桥,二楼看客恰能望见他伞面上洇开的墨竹渐渐化作雨痕。只是这雅间虽好,台上角儿甩的飞眼儿、递的戏谑话儿,倒要被楼下的叫好声盖去三分。

老茶客们常说,茶楼听戏要讲三合:眼合戏台全景,耳合文武场面,心合角儿做派。前厅条凳听的是弦索叮咚,中座八仙桌看的是身段流转,雅间雕窗品的是意境深远。不过要说最得趣的,当属挨着乐师席的偏座——琴师手指在月琴品柱上轻抹慢挑,鼓佬的板眼跟着戏文走,这活生生的配乐比台上更透着股子鲜活气儿。

茶博士提着滚水续茶时总念叨:戏如人生,座次如命。可不是么?上月初八,绸缎庄王掌柜在二楼雅间会友,正逢变脸绝活《归正楼》,那贝戎王的面具偏巧飘落在他茶案上,倒成就了段茶楼佳话。要我说,这茶楼里的好位置,三分在格局,七分在机缘,剩下的九十分,全凭您心里那本戏谱怎么唱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