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氤氲里的梨园雅韵:老茶馆该唱什么戏?
茶香氤氲里的梨园雅韵:老茶馆该唱什么戏?
老式茶楼里飘着茉莉香片的清甜,八仙桌上青花茶碗里腾起袅袅热气,这时候若没有丝竹管弦之声总觉少了些滋味。那些在都市霓虹里渐行渐远的传统戏曲,却能在茶楼方寸之间找到最妥帖的容身之所。只是这茶楼里的戏曲,须得合了茶客的脾胃,方能成就一段相得益彰的雅事。
**一、京昆雅韵绕茶瓯**
老北平的茶馆里,总少不了皮黄声腔。梅兰芳先生早年在青云阁茶社清唱《贵妃醉酒》,婉转的唱腔裹着茉莉香片的热气,让茶客们听得连茶汤凉了都浑然不觉。京剧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其程式化的表演在茶楼里反而更显精妙——茶客们端着盖碗,既能细品唱腔里的抑扬顿挫,又能从水袖翻飞间看出旦角的功夫深浅。
昆曲的笛声似乎天生就该落在江南茶馆。苏州老茶客最懂其中门道,吴侬软语唱《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里,茶碗中碧螺春的嫩芽正徐徐舒展。昆曲的雅,不是阳春白雪的疏离,而是能与茶香相融的诗意。去年在杭州河坊街的茶楼里,偶然听得几位曲友清唱《玉簪记》,三弦与檀板的清音里,连窗外细雨都成了天然的伴奏。
**二、市井声腔里的烟火气**
成都的竹椅茶馆里,金钱板敲得脆响。李伯清先生的散打评书还未开场,茶博士的长嘴铜壶已划出银亮弧线。这种带着麻辣味的曲艺形式,最合巴蜀茶客的脾性。说书人醒木一拍,龙门阵摆起三国水浒,茶客们嗑着瓜子喝着三花,听到精彩处齐齐喝彩,连盖碗茶都要续上三道。
姑苏城外的茶寮里,评弹的吴语软糯如糖年糕。三弦琵琶声里,《珍珠塔》的故事说了几百年,老茶客们依然听得入神。不同于剧院的正式演出,茶楼里的评弹艺人常与茶客互动,即兴改几句唱词逗得满堂欢笑。去年深秋在周庄茶楼,见着位银发艺人唱《白蛇传》,唱到断桥相会时,檐角恰好落下几片银杏,倒似白娘娘撒下的金箔。
**三、乡音野调最关情**
岭南茶楼里的粤剧清唱,总伴着虾饺蒸腾的热气。红船弟子出身的艺人,哪怕只是清唱《帝女花》,那悲怆的落花满天蔽月光也能让老广们放下筷子。去年在广州陶陶居见过位古稀老人,戴着老花镜看曲谱,跟着台上的花旦轻轻打拍子,面前的叉烧包早已凉透。
黄梅戏在长江边的茶楼里最是熨帖。安庆江畔的茶摊上,常有票友唱《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调子混着江风,连挑担的脚夫都会跟着哼两句。这种带着泥土芳香的戏曲,配着大壶冲泡的炒青,反倒比在剧院里更显真切。
**结语**
茶楼里的戏曲,说到底是要与茶客们呼吸相通。太雅则曲高和寡,太俗又失却韵味,这个分寸全在掌柜的妙心。某次在扬州富春茶社,见老板将当日戏单写在黑檀水牌上,旁边特意注着茶凉可续,曲终不散,这或许就是茶与戏最好的相处之道——在袅袅茶烟里,让传统戏曲活成市井生活的一部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