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楼搭戏台咿呀声里品古韵
茶楼搭戏台咿呀声里品古韵
明清茶馆里的檀板笙箫声,总能让茶客们循着水袖翻飞处看痴了神。如今的茶楼掌柜若想重续这番雅事,不妨从五类传统戏曲中择选,让袅袅茶香与悠悠戏韵相映成趣。
一、昆腔雅韵伴茶香
昆曲水磨腔的婉转,恰似茶盏中舒展的银针白毫。笛声悠扬处,《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在方寸戏台上次第展开,杜丽娘的水袖轻拂过茶客席间,恍若穿越四百年的时空对话。这般雅乐最宜配着明前龙井细品,茶楼里摆上几方青瓷茶具,案头置本工尺谱,倒比那些网红打卡点多了几分真意。
某江南茶社曾邀省昆剧团驻场,每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唱起,总有老茶客闭目击节。曲终人散时,茶博士收拾茶具,常能拾得三五张抄着曲词的诗笺,墨迹犹带碧螺春香。
二、百戏争鸣闹茶肆
评弹艺人怀抱三弦往太师椅上一坐,便是半个江南。吴侬软语说噱弹唱,说一段《珍珠塔》里势利姑母的嘴脸,倒比单口相声还鲜活三分。这类曲艺无需华美戏装,醒木一响就能开书,正合茶楼里随性自在的做派。
川剧变脸的绝活更添三分热闹。茶客们刚端起盖碗,忽见台上红脸将军转身化作白面书生,惊得茶汤微漾。这般绝技放在剧场未免拘束,倒是在茶楼里,看客们喝彩声、碰盏声与帮腔声混作一团,方才显出市井的生气。
三、乡音俚曲最相亲
越剧《梁祝》的缠绵,黄梅戏《天仙配》的俏皮,用方言唱来格外亲切。某杭帮茶馆每逢周末开锣,总见爷叔阿姨们跟着十八相送的调子轻轻哼唱,手中茶盏成了打拍子的乐器。这般景象,倒比正襟危坐的剧院多了人间烟火。
北方的茶楼里,京韵大鼓伴着茉莉花茶最是相宜。刘宝全的《大西厢》唱腔刚落,跑堂的适时续上滚水,氤氲水汽里仿佛还能看见崔莺莺徘徊的月影。这般光景,恰应了老舍笔下茶馆就是小社会的妙喻。
茶楼戏台不必追求华堂广厦的气派,倒是这份触手可及的传统文化最是难得。掌柜的若能在茶单旁备着戏折子,跑堂的能说上几段戏文典故,茶客们自会循着丝竹声而来。毕竟,在这速食时代,能就着茶香听一折地道戏曲,可比刷短视频多了百倍滋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