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戏码头: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梨园情
柴湖戏码头:那些藏在巷子里的梨园情
清晨五点的柴湖巷还浸在薄雾里,老张头已经抱着那把油光水亮的京胡往镇文化站去了。这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走到第三根电线杆时,准能遇见挎着菜篮子的李婶——这位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板娘,年轻时可是省黄梅戏剧团的当家花旦。
一、码头边的戏窝子
柴湖人对戏曲的痴迷,从镇东头的茶楼就能看出一二。每天晌午未到,清风茶馆二楼就坐满了听戏的人。老板王德发总爱打趣:我们这儿茶叶是配角,唱腔才是正主儿。确实,茶客们点的不是龙井碧螺春,而是《女驸马》选段或《四郎探母》的折子戏。
七十二岁的赵金生是这里的常驻琴师,他总说自己的二胡是运河里泡出来的。当年运河码头人来人往,天南地北的戏班子在此歇脚,他就蹲在船头学艺。现在每周三下午,茶馆都会变成即兴戏台,卖油条的周师傅能来段《徐九经升官记》,修自行车的刘师傅能唱全本《打金枝》。
二、新老戏迷的对话
在镇中心小学的音乐教室里,90后音乐老师林晓娟正带着孩子们排演《天仙配》。她特意把七仙女的唱词改成了当地方言:正月里来正月正,家家门口挂红灯,孩子们银铃般的嗓音在教室里打着旋儿。教室后窗总趴着几个老街坊,当年在剧团跑龙套的吴伯边听边点头:这丫头把黄梅调揉进了柴湖小调,倒是新鲜。
最让人称奇的是快递员小陈,这个染着银灰头发的新新人类,手机铃声设的是豫剧《朝阳沟》选段。他说小时候跟着爷爷在庙会戏台底下长大,现在送快递经过老戏台,脚底下还会不自觉地走圆场。
三、流动的戏曲地图
每逢农历三月廿八的柴湖庙会,镇中心的古戏台就热闹非凡。今年六十五岁的裁缝孙美凤提前三个月就开始缝制戏服,她指着绣架上未完工的蟒袍说:这件要给'柴湖梅兰芳'老胡头,他年年唱《贵妃醉酒》,非得要手绣的凤穿牡丹。
运河边的露天剧场更成了年轻人的聚集地。上周六的越剧专场,刚下晚自习的高中生们举着手机灯当荧光棒,跟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轻轻摇晃。卖糖画的李大爷笑着说:这些娃娃们,追星似的追着角儿要签名呢。
夜幕降临,文化站的排练厅依然灯火通明。老张头的京胡声、林老师的钢琴声、小陈快递车的喇叭声,在柴湖的夜空下交织成独特的韵律。这里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街巷间的活水,在老砖墙上碰撞出新的回响。也许明天清晨,你会在某个早点摊前,听见老板娘和面时哼着新学的昆曲水磨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