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曲韵人生:记曲剧演员柴荣志的艺术之路
扎根乡土的曲韵人生:记曲剧演员柴荣志的艺术之路
豫西伏牛山下的老戏迷们至今仍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某个月夜,露天戏台上一声陈三两跪堂前珠泪滚滚,让台下三百余观众潸然泪下。这正是曲剧名角柴荣志在《陈三两》中的经典演绎。这位从山沟里走出的曲剧表演艺术家,用半生时光在传统戏曲园地耕耘,留下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印记。
一、泥土里长出的曲韵
柴荣志生于1965年洛阳栾川县,幼时在村头看草台班子唱戏,便跟着哼唱《卷席筒》选段。十二岁入县曲剧团学员班,每天清晨在河滩吊嗓,把《风雪配》的唱腔揉进潺潺流水声。老团长发现这孩子嗓子清亮,特请省团名家指点,将曲剧特有的阳调唱法悉心传授。
在《寇准背靴》中,他独创的踢靴转身动作,既保留了传统程式之美,又融入武生身段,每次演出都能赢得满堂彩。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使他在1998年全省戏曲汇演中凭《李豁子离婚》斩获表演一等奖。
二、舞台上的百变人生
柴荣志的代表作《陈三两爬堂》,将落魄才女的悲愤演绎得入木三分。他研究明代女性心理,在公堂诉冤一场戏中,设计出颤抖指尖、踉跄跪步等细节,把古代知识女性的傲骨与屈辱表现得淋漓尽致。戏迷们说:看柴老师的陈三两,就像看见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从画里走出来。
在新编现代戏《山乡书记》里,他塑造的基层干部形象彻底颠覆传统戏曲程式。借鉴话剧的体验派表演方法,用生活化的念白和动作,让豫西山民的真实故事在戏曲舞台上焕发光彩。该剧巡演期间,曾有老农拉着他的手说:你演的就是咱村支书的模样!
三、传灯者的执着
2003年起,柴荣志开始系统整理曲剧濒临失传的罗戏唱腔。他走访二十余位老艺人,记录下三十多种传统曲牌,编撰成《豫西曲剧音乐集成》。在洛阳戏曲学校任教期间,他坚持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法,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唱腔,更要懂戏文、练书法、读诗词。
面对戏曲式微的现状,柴荣志带领弟子们在抖音开设曲剧微课堂,将《小二姐做梦》的经典唱段改编成短视频。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融合现代元素的戏曲片段,竟吸引数万年轻网友点赞。有大学生留言:原来传统戏曲可以这么酷!
在曲剧艺术的长河里,柴荣志始终保持着戏比天大的初心。从山间草台到都市剧场,从传统戏装到短视频镜头,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正如他常说的:戏曲是活的,既要守住根,也要发新芽。这份执着,恰似伏牛山间的老柏树,在时代风雨中愈发苍劲挺拔。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