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湖镇小学的娃娃们把戏曲课玩活了
【标题】柴湖镇小学的娃娃们把戏曲课玩活了
云手要柔,亮相要脆,眼神跟着指尖走!早上九点,柴湖镇小学的练功房里,三十多个小戏骨正在练功。五年级的孙小满踮着碎步转圈,头上的绒球发饰跟着晃悠,活像古画里走出来的小丫环。
这是柴湖镇小学开办戏曲班的第七个年头。起初听说要在课表里加戏曲课,家长们直摇头:学这些老古董能考几分?没想到现在倒成了香饽饽,每年开学季总有家长托关系想把孩子塞进戏曲班。
戏曲老师张春梅是土生土长的柴湖人,年轻时在县剧团唱青衣。她教孩子有套土办法:拿橡皮筋绑在手腕上练水袖,用筷子顶在头顶学身段,最绝的是把豫剧《朝阳沟》的唱段改成童谣版。去年重阳节汇演,孩子们表演的《穆桂英挂帅》选段,愣是把台下看戏的老戏迷们惹得抹眼泪。
以前总嫌娃坐不住,现在倒好,在家拖地都带着兰花指。家长王大姐边说边掏出手机,视频里她闺女正对着镜子练眼神,一板一眼地数着转眼珠七下停三秒。戏曲班的孩子不光学唱念做打,每周还有两节戏曲文化课,从脸谱配色讲到戏台楹联,把传统文化掰开了揉碎了教。
今年开春,戏曲班搞了个老带新活动。六年级的台柱子陈浩带着三年级的师弟师妹走街串巷,把镇上的老茶馆、供销社门廊当临时戏台。有次在菜市场唱《花木兰》,卖豆腐的刘婶听得入神,差点把整板豆腐切成了菱形块。
如今走在柴湖镇,常能看见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着走着突然来个鹞子翻身。镇文化站的老站长说,这些娃娃比大人们更懂戏,去年修复古戏楼时,还是孩子们发现房梁上的木雕藏着《西厢记》的戏文呢。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