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清音——记越剧演员柴小琴

梨园深处有清音——记越剧演员柴小琴

1995年深秋,杭州红星剧院的后台飘着淡淡的桂花香。一位梳着传统包头的水袖女子正对着镜子反复调整头饰,镜中映出她略显青涩却异常专注的面庞。这是柴小琴人生中第一次担纲全本《红楼梦》的林黛玉,此刻她并不知道,这场演出将改变她的艺术人生。

一、梨园世家的耳濡目染

在杭州清波门的老巷子里,柴家小院永远飘荡着丝竹声。小琴五岁那年,父亲柴明生排演《碧玉簪》时,她总爱趴在戏箱上模仿旦角的兰花指。剧团的老琴师至今记得,小姑娘能完整唱出三盖衣选段时,眼神里闪烁的灵气让在场的老艺人都惊叹不已。

十二岁考入浙江艺术学校越剧班后,小琴展现出惊人的毅力。每天清晨五点,练功房就能看见她踩着厚底鞋走圆场的身影。记得有次练甩水袖划破了手指,血珠染红了白绸,她却笑着说:这才像黛玉葬花时的绢帕呢。

二、舞台上的千面人生

2003年上海逸夫舞台的《陆游与唐琬》,柴小琴饰演的唐琬让无数观众落泪。当她唱到世情薄,人情恶时,眼眸中流转的哀怨与倔强,仿佛穿越时空的宋代才女再生。谢幕时,有位白发老者颤巍巍地握着她的手说:我年轻时在乡间草台班听过筱丹桂的戏,你这孩子竟让我找回了当年的感动。

在创新剧目《西施泪》中,她大胆融入现代舞元素。当水袖化作浣纱溪的涟漪,传统程式化表演被赋予诗意的流动感。这种突破曾引发争议,但小琴坚信:传统不是标本,而是活着的河流。

三、氍毹之外的传承者

2018年成立的清音越剧传习社里,柴小琴手把手教孩子们走台步。她特意保留着父亲用过的老檀板,每当清脆的板声响彻教室,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疫情期间,她带着学员在抖音直播教唱《梁祝》,让年轻观众惊叹:原来越剧可以这么潮!

去年重阳节,柴小琴推掉商演回到老家,为社区老人连唱三小时经典折子戏。当《盘夫索夫》的唱腔在青石板巷回荡时,几位阿婆边抹眼泪边跟着哼唱,那一刻,她真正懂得了戏曲扎根民间的生命力。

从梳着羊角辫的戏迷丫头到梅花奖得主,柴小琴用三十载光阴诠释着对越剧的痴心。如今她仍保持着每天吊嗓的习惯,晨光中的吟哦与西湖的晨雾交融,恰似那不曾老去的江南韵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位八零后名角正用独特的方式,让传统戏曲绽放出新的光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