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蕊绽芳华——记越剧新秀柴小琴
梨园新蕊绽芳华——记越剧新秀柴小琴
在杭州红星剧院的后台,总能见到一个纤瘦的身影对着斑驳的镜子反复比划水袖。镜中映着柴小琴清秀的眉眼,她正为当晚的《梁祝·楼台会》揣摩祝英台的悲喜。这位九零后越剧演员的成长故事,恰似江南烟雨中的水墨长卷,层层晕染出当代戏曲人的坚守与创新。
一、水磨腔里浸芳华
1992年生于绍兴安昌古镇的柴小琴,自小浸润在乌篷船的欸乃声里。祖父是镇上业余戏班的琴师,每逢庙会,五岁的小琴总要钻进后台,看旦角们对镜贴花黄。十岁那年,她模仿《盘夫索夫》严兰贞的唱段,被绍兴小百花艺校老师相中,自此踏上习艺之路。
晨功的露水沾湿了练功鞋,压腿的疼痛让被褥总带着泪痕。在艺校的六年,柴小琴的作息表精确到分钟:寅时吊嗓,卯时毯子功,申时身段课,戌时抄写工尺谱。有次排练《情探·行路》,她为练好鬼步,竟将膝盖跪得淤青发紫。正是这般痴劲,让她在2008年越女争锋新人赛中,以一段《杜十娘·沉箱》惊艳四座。
二、守正创新见真章
拜入吕派传人吴素英门下后,柴小琴深得吕派清丽婉约之韵。她在《穆桂英挂帅》中创新运用剑穗功,将巾帼英气融入吕派唱腔,这段表演被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评价为既有传统的筋骨,又见时代的温度。2019年,她主演的新编历史剧《陆游与唐琬》连演三十场,谢幕时总有戏迷举着泛黄的剧本请她签名。
面对传统剧目观众老龄化的问题,柴小琴有自己的见解: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应该像运河水,既有千年积淀,又能滋养当下。她在抖音开设账号,用通俗语言解析戏曲程式,一段手眼身法步教学视频竟获百万点赞。更与国风音乐人合作,将越剧念白融入流行歌曲,让嵊州官话在年轻群体中意外走红。
三、薪火相传待春深
如今已是杭州越剧院领衔主演的柴小琴,每周坚持到艺校授课。她特意把课堂设在排练厅,让孩子们在汗水中体会台上一分钟的真谛。去年带学生排演《红楼梦·葬花》,她亲手为每个孩子缝制绢花:这些花瓣要捏在食指与中指间,翻水袖时才不会掉落,就像做人要守住心中那份纯粹。
排练厅的梧桐叶黄了又绿,柴小琴依然保持着清晨开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马头墙,那穿云裂石的唱腔里,既有千年越剧的基因密码,更跃动着当代戏曲人的赤子之心。正如她水袖轻扬时总爱说的那句:戏比天大,可这天,得靠我们一代代人伸手撑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