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华中学戏曲表演班:藏在校园里的梨园春色

昌华中学戏曲表演班:藏在校园里的梨园春色

妈,我想学《天女散花》的水袖功!去年九月,家住城西的周女士听到女儿这个要求时,着实愣了神。原来昌华中学戏曲班的汇报演出上,十二岁的学生用三米长的水袖舞出漫天流云,让台下的女儿着了迷。这个藏在普通中学里的特色班级,正在用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穿过教学楼后方的海棠花廊,丝竹声伴着晨读声飘然而至。戏曲班的学生们正跟着国家二级演员出身的郑老师练习云手。这个班最大的特色在于活态传承——从京剧毯子功到昆曲水磨腔,从豫剧甩发功到川剧变脸,二十余种非遗剧种的基本功训练融入日常课程。每个周四下午,省京剧院的琴师会准时出现在排练厅,胡琴一响,整个走廊都回荡着《贵妃醉酒》的旋律。

起初担心孩子吃不消文武双修的课程,现在倒成了全家人的戏曲老师。家长王先生笑着展示女儿在家庭聚会上表演的评剧选段。这个班级的课程设置独具匠心:清晨六点半的吊嗓晨功与常规文化课交替进行,午休时间的戏曲赏析课播放着修复版的梅兰芳影像,周末的沉浸式工作坊则邀请不同剧种传承人现场教学。去年校庆时,学生们自主编排的跨界戏曲《青春牡丹亭》在网络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里的育人智慧。班主任李老师透露,他们独创的戏曲德育将唱念做打转化为育人密码:学老生的沉稳大气,练花旦的灵动细腻,悟丑角的幽默智慧。去年获得小梅花奖的初三学生陈雨桐说:在戏台上摔了十几个跟头才学会鹞子翻身,现在遇到数学难题反而更有耐心了。

漫步校园,戏曲元素随处可见:公告栏贴着学生设计的戏曲脸谱班徽,图书馆专设的戏曲文献角摆着泛黄的工尺谱,就连食堂窗口都挂着生旦净末丑的特色菜名牌。这个看似传统的艺术班级,正用青春的方式演绎着古老艺术的当代传承。当其他学校忙着组建流行乐队时,昌华中学的这群孩子用水袖丈量着传统文化的深度,用戏腔唱响着文化自信的强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