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梨园昌平戏曲地图:藏在市井深处的国粹课堂

【寻味梨园】昌平戏曲地图:藏在市井深处的国粹课堂

呛呛七呛七——清晨的胡同深处飘来吊嗓声,几位晨练老人应和着收音机里的西皮二黄,在银杏树下摆开架势。这样的场景,在昌平的老街巷里并不鲜见。这座京北新城看似现代感十足,却暗藏着一股传承百年的戏曲暗流。

要寻访昌平的戏曲课堂,不妨从回龙观文体中心二楼拐角那间飘着檀香的小教室开始。每周三晚上七点,总能听见程派青衣婉转的唱腔。这里的张老师原是北京京剧院的老琴师,退休后义务教票友们练身段。不同于刻板的戏曲班,木地板上既有穿练功服的中年人,也有套着校服的中学生,最年长的学员王奶奶今年八十二,还能踩着跷子走圆场。

南邵镇的百戏茶寮则是另一番光景。老板阿昆年轻时在昆曲剧团跑龙套,现在把自家小院改造成戏曲沙龙。竹影摇曳的庭院里,每周六下午都有即兴的曲牌雅集。茶案上摆着《牡丹亭》工尺谱,来客既能品茉莉香片,又能学水磨腔。最妙的是这里的沉浸式教学,茶客们扮上杜丽娘、柳梦梅,在假山亭榭间实景演绎游园惊梦。

要说最接地气的,当属沙河大集的露天戏台。每月第二个周日,民间剧社的演员们支起红布幔就开始唱全本《锁麟囊》。台侧总站着几位戴老花镜的师傅,手把手教围观群众甩水袖的要领。卖糖葫芦的大爷能说全四大名旦的师承,卖布鞋的婶子即兴来段评剧《花为媒》也不在话下。在这里学戏,往往是从帮腔跟唱开始,不知不觉就入了门。

昌平新城的年轻人则偏爱鼓楼东街的霓裳戏曲体验馆。全息投影技术让梅兰芳的戏装立体呈现,AR系统能实时纠正身段动作。梳着脏辫的调音师小吴开发了戏曲电音remix,带00后们用电子合成器给《夜深沉》配新编曲。他们每月举办的跨界堂会,总能吸引不少好奇的年轻人推开梨园的大门。

从社区活动室到商业综合体,从耄耋老人到Z世代,昌平的戏曲传承就像永定河的水脉,看似平静却暗涌不息。某天傍晚,你或许会在龙域西街遇见这样的画面:外卖小哥停车等红灯时,突然亮嗓来段《定军山》,路过的白领姑娘用手机为他打起了节拍。这就是昌平,一座让古老戏文活在呼吸间的城市。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