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藏着座活的戏曲博物馆老票友都爱去那儿遛弯儿
昌平藏着座活的戏曲博物馆老票友都爱去那儿遛弯儿
在昌平城东的胡同深处,青砖灰瓦间藏着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门头挂着的北京昌平戏曲文化博物馆牌匾被岁月磨得发亮,朱红大门半掩着,里头传出阵阵京胡声,惹得路过的老街坊总要探个头瞧两眼。
推门进去,仿佛跌进了梨园行的百年光影。迎面墙上挂着件梅兰芳穿过的月白缎绣花褶子,金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展柜里躺着程砚秋用过的点翠头面,孔雀羽的蓝绿色历经百年依然鲜亮如初。最惹眼的是西侧整面墙的清代戏单,泛黄的宣纸上写着《贵妃醉酒》《空城计》的戏码,票价栏里铜元二十枚的字样把人拽回老北京的戏园子。
这儿的展品会说话。扫码点开《定军山》的戏服,手机里立即响起谭鑫培1905年的老唱片,沙哑的唱腔混着留声机的杂音,听得人直起鸡皮疙瘩。互动区的AR设备更神奇,站在指定位置摆个亮相架势,转眼就穿上了蟒袍玉带,墙上投影还自动配上锣鼓点,惹得年轻人争相拍照发朋友圈。
每周三下午,博物馆后院的老槐树下准点开锣。七旬的琴师张老爷子带着票友班子,在八角凉亭里唱全本《锁麟囊》。路过的大妈挎着菜篮子也能接两句春秋亭外风雨暴,遛鸟的大爷把鸟笼往石凳上一搁,掏出怀里的快板就加入伴奏。这样的场景,倒比玻璃柜里的展品更鲜活生动。
馆长李守仁是位退休的京剧武生,他总说:戏曲不是摆在柜子里的古董,是活在市井里的烟火气。这话在馆里处处应验——戏服体验区挂着各色行头任人试穿,临展区定期举办票友擂台赛,连文创商店卖的都不是普通书签,而是能扫出戏曲教学视频的智能脸谱挂件。
当别处的博物馆用警戒线划出距离,这里却用满院子的胡琴声、叫好声织成一张网,把百年戏韵轻轻罩在访客肩头。那些在展柜前比划云手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花脸妆容的姑娘,还有靠在回廊打拍子的白发老人,都成了博物馆最生动的展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