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老调:滦河岸边的百年戏韵
昌黎老调:滦河岸边的百年戏韵
滦河水蜿蜒流过昌黎城,河岸边的老戏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座秦皇岛辖下的千年古县,不仅以碣石观海闻名,更孕育着北方民间戏曲的活态传承。当晨曦初露,老票友们咿呀开嗓的声腔,总能让整座县城在戏韵中苏醒。
一、滦河滋养的戏曲沃土
昌黎地处华北平原与燕山余脉交汇处,金代大定年间设县,八百余年的建城史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基因。滦河水运的繁荣让这里成为南北商贾云集之地,各地戏班顺流而下,在码头卸货的间隙搭台唱戏。商旅带来的晋剧梆子声、冀东皮影调、关外二人转,在滦河两岸碰撞交融。
明清时期,昌黎城内形成九桥十八庙的独特格局。每逢庙会,城隍庙前的石板路便成了天然戏台,赶集的农夫与运煤的脚夫挤在榆树荫下,看《王二姐思夫》看得抹眼泪。光绪年间的县志记载,当地有三月不闻锣鼓声,四邻皆觉少精神的民谚。
最具特色的当属昌黎皮影戏班。匠人们用驴皮雕刻的影人薄如蝉翼,在油灯映照下透着琥珀色的光泽。老艺人王德贵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戏班曾带着《五峰会》《薛刚反唐》等连台本戏,沿着滦河演到乐亭、滦县,最远到过山海关外的绥中。
二、泥土里长出的戏码
昌黎秧歌戏堪称冀东民间戏曲的活化石。这种脱胎于田间劳作的戏曲形式,保留了扭、逗、浪、俏的原始风貌。正月里的跑旱船表演,丑角踩着高跷在人群里穿梭,即兴编唱的秧歌调子带着泥土的芬芳:滦河鲤鱼金鳞鳞,大姑娘的辫子黑森森。
《韩昌骂殿》是当地独有的剧目,讲述辽国大将韩昌与杨家将斗智的故事。剧中韩昌操着昌黎土话,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慷慨陈词,这种反派正演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脸谱化模式。83岁的老艺人赵金瑞至今能完整唱出韩昌的百句骂词,抑扬顿挫间依稀可见当年在煤油灯下学戏的光景。
戏班里的行头藏着民间智慧。杨门女将的盔甲用硬纸板裱糊,穆桂英的雉鸡翎其实是染色的公鸡尾羽。琴师张守义那把传了三代的四胡,琴筒蒙的是老河蚌壳,拉起来带着水润的音色。这些就地取材的智慧,让戏曲始终扎根在百姓生活之中。
三、老戏台上的新传承
碣石山下的昌黎艺校里,十五岁的李秀兰正在练习抢背动作。这个学评剧的姑娘说,当初选择戏曲专业,是因为爷爷总念叨昌黎人的魂儿在戏里。艺校开设的非遗传承班,请来老艺人手把手教习濒临失传的昌黎老调。
数字化保护工程让百年戏文重获新生。文化馆的录音棚里,老艺人们对着麦克风录制《泥马渡康王》全本,技术人员将影人制作工艺转化成3D动画。抖音平台上,年轻演员穿着戏服唱流行歌曲的视频,意外带火了传统戏装租赁业务。
每年端午节的滦河戏曲节,已成为京津冀戏迷的盛会。夜幕降临时,河面上的画舫戏台灯火通明,评剧《花为媒》的唱腔混着流水声飘向远方。岸边的美食摊飘来饹馇盒子的焦香,戏迷们捧着杏仁茶,在星空下听完了整本《杨三姐告状》。
昌黎剧场门口的老槐树又添了新枝,树下的象棋摊常年聚集着退休的琴师鼓佬。他们偶尔指点着匆匆赶场的年轻演员:唱韩昌骂殿,那个'呸'字要带着滦河水的冲劲。当暮色染红戏台飞檐的琉璃瓦,后台传来的吊嗓声,依旧带着百年前的味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