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吕剧:流淌在乡音里的百年风华
昌乐吕剧:流淌在乡音里的百年风华
晨雾未散时,昌乐古城墙根下总会传来悠扬的胡琴声。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老槐树下,青衣老者手执坠琴,琴弓一抖,婉转的吕剧唱腔便漫过青石板路。这便是昌乐吕剧最本真的模样——从田间地头生长出的艺术,在百姓的烟火气里绵延百年。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曲之花
1906年深秋,昌乐东郊的打麦场上,由民间艺人张永福组织的同乐班演出了首部吕剧《后娘打孩子》。粗布搭建的戏台上,旦角王秀兰用昌乐方言唱着十月里北风刮,台下农妇们听得抹眼泪,孩童们扒着台沿学唱。这场演出开启了昌乐吕剧的百年传奇。
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华丽唱腔,昌乐吕剧始终保持着土腥味。老艺人李凤山回忆:我们唱戏不讲究字正腔圆,要的就是老少爷们端着饭碗都能跟着哼。这种扎根民间的特质,让吕剧在昌乐生根发芽。田间劳作时的咳腔,集市叫卖中的吆喝调,都被巧妙融入唱腔,形成了独特的昌乐味儿。
二、戏台春秋里的艺术密码
在昌乐县吕剧团的老戏箱里,珍藏着一把民国时期的枣木坠琴。琴身包浆温润,琴筒上刻着戏比天大四字。这把琴见证了昌乐吕剧四功五法的传承:唱要带泪,做要带情,念要带味,打要带真。老琴师赵德厚说:我们的坠琴不跟弦,要跟着演员的气口走,这叫'琴随人走,人琴合一'。
经典剧目《墙头记》的表演尤见功力。当老生颤巍巍爬上墙头,双手抖如筛糠,眼角的皱纹都在诉说凄凉。这种浑身是戏的表演,源自艺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已故名家周玉芳为演好《小姑贤》里的恶婆婆,曾在集市跟踪吵架的婆媳三天,把市井妇人的神态拿捏得入木三分。
三、光影里的非遗传承
在昌乐文化馆的吕剧展厅,一组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印记:1958年戏班在丰收的麦田里搭台演出,台下坐着戴草帽的社员;1982年冬,老艺人在结冰的河面上教孩子们走圆场;2010年吕剧入选非遗时,三代传人同台谢幕的动人瞬间。
如今,00后传承人刘明玥正用新方式延续古老艺术。她在抖音上传的吕剧变装视频获赞百万,传统水袖与流行音乐的碰撞让人耳目一新。周末的文化广场上,总能看到她教孩子们唱《李二嫂改嫁》选段。要让吕剧活在年轻人的手机里,更要活在他们心里。说这话时,她手腕上的银镯叮当作响,那是师祖传了五代的戏妆首饰。
夜幕降临时,昌乐剧院的霓虹准时亮起。台上,年轻演员们正演绎着新编吕剧《西瓜书记》,讲述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种西瓜脱贫的故事。台下,坐着听戏的老人和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当熟悉的坠琴声响起,不同时代的目光在光影中交汇,见证着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绽放。戏未终,人未散,吕剧的乡音仍在昌乐大地上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