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百年情——昌乐吕剧里的烟火人间

乡音未改百年情——昌乐吕剧里的烟火人间

暮色四合时,昌乐县文化广场的戏台便活了过来。二胡与扬琴声里,身着靛蓝布衫的老艺人一开嗓,台下嗑瓜子的老者、抱着婴孩的妇人、玩手机的少年都安静下来。这不是某个文艺汇演现场,而是昌乐吕剧最本真的模样——在街头巷尾扎根,与百姓悲欢共鸣。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文

光绪三十年的某个秋夜,昌乐乔官镇的说书人张老五在油灯下捻着胡须。他刚把《王小赶脚》的鼓词改成了能唱的调子,这出讲小商贩遭遇的戏,唱词里掺着昌乐土话,调门里带着赶车号子。谁也没想到,这个草台班子在十里八乡唱红的杂把戏,日后竟成了山东吕剧的重要支脉。

昌乐吕剧的骨子里刻着农耕文明的印记。《墙头记》里分家产的闹剧,《小姑贤》中婆媳斗法的机锋,《借年》时穷书生走街串巷的酸楚,都是田间地头真实上演的家长里短。老艺人们常说:我们的戏本不用编,赶集时蹲在茶馆听半天,能攒三出新戏。

二、戏台上下皆是人生

1953年的元宵夜,李家班在昌乐大剧院连演七场《李二嫂改嫁》。台下的李素贞看得泪眼婆娑——这分明唱的就是她守寡五年的辛酸。散场时,这个裹过小脚的妇人竟冲上后台,非要跟着戏班学唱吕剧。三十年后,她成了昌乐吕剧非遗传承人。

这样的故事在昌乐比比皆是。老戏迷能指着戏台细数:演《姊妹易嫁》的青衣,原是纺织厂的下岗女工;唱老生的王师傅,年轻时真在供销社站过柜台。台上演的是戏,台下过的是日子,当大弦拉响时,戏里戏外早已分不清界限。

三、古调新声话传承

2018年的文化遗产日,昌乐三中的礼堂里爆发出阵阵掌声。十五岁的李晓萌用流行唱法演绎《小借年》,电子合成器与传统坠琴奇妙交融。台下九十岁的吕剧泰斗张守仁抹着眼角:这调门听着新鲜,可那'天寒地冻雪花飘'的滋味,还是咱吕剧的魂啊!

如今的昌乐吕剧,既有田间舞台的草台班子坚持唱原汁原味,也有高校剧团尝试VR戏曲体验。文化馆的抖音账号上,年轻演员化着戏妆跳手势舞,评论区里00后粉丝追问:姐姐什么时候开直播教唱段?古老的戏文,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续写新的篇章。

幕布落下时,文化广场的观众迟迟不愿散去。他们知道,明晚戏台还会亮起灯笼,那些唱了百年的悲欢离合,依然会在弦索声里生生不息。这或许就是昌乐吕剧最动人的地方——它从不高高在上,始终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在世代相传中,把普通人的故事唱成永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