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吕剧:老腔调里的烟火人生

昌乐吕剧:老腔调里的烟火人生

在昌乐县城的巷陌深处,当三弦琴声穿透晨雾,老街坊们总会默契地搬出竹椅。白发苍苍的刘大爷一边给茶壶续水,一边念叨着:今儿个该唱《小姑贤》了吧?这座胶东小城里,吕剧早已不是简单的戏曲形式,而是流淌在百姓血脉里的生活韵律。

一、泥土里长出的戏文

光绪二十年的某个秋夜,昌乐西关的孙家班在打谷场上支起布棚。班主孙中新将本地琴书与四平调糅合,创造出全新的化妆扬琴。当《后娘打孩子》的唱腔在星空下响起时,赶集的脚夫、纳鞋底的妇人都不自觉围拢过来——这便是昌乐吕剧最早的雏形。

这种扎根乡野的艺术,天生带着泥土的芬芳。老艺人张传海回忆:早年间戏班赶场,把行头往独轮车上一捆,走到哪村唱哪村。遇上雨天,后台就是牲口棚,胭脂水粉和着草料味往脸上抹。正是这般粗粝的生命力,让吕剧在昌乐扎下深根。

二、乡音里的百味人生

昌乐吕剧的独特韵味,藏在方言的九曲十八弯里。旦角念白时那句俺的娘哎,尾音要像潍河浪花般打个旋儿;老生开腔的可说是,须带着旱烟袋般的沧桑。琴师李守业调试坠琴时总说:这把琴得调出芝麻酱的稠乎劲儿,才配得上咱昌乐的戏。

《李二嫂改嫁》里新寡少妇的欲说还休,《姊妹易嫁》中姐妹换亲的啼笑皆非,这些家长里短搬上戏台,总能惹得台下大娘抹眼泪、老汉拍大腿。去年重阳节在养老院演出时,九十岁的王奶奶跟着哼完全场,散场后拉着演员的手不放:这唱的就是俺当年的光景啊!

三、老树新枝又一春

在文化馆的排练厅里,90后演员李晓萌正在琢磨《社区新风》的唱段。这个讲述垃圾分类的新戏,既保留了传统的【四平】【二板】,又加入了电子混音:老观众说像拿紫砂壶泡咖啡,我倒觉得该让吕剧说说当下的事儿。

朱刘街道的吕剧茶座每周三准时开锣,戏迷们自带保温杯,台上唱到精彩处,底下竟能接上茬。更让人惊喜的是网络平台的年轻粉丝——有位北京大学生留言:刷到《墙头记》视频,突然懂了为啥爷爷总念叨'养儿防老'。或许,这就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传承。

夜幕降临,文化广场的戏台又亮起灯光。台上水袖翻飞演绎着悲欢离合,台下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啃着糖葫芦。六百年的声腔穿越时空,在寻常巷陌续写着新的传奇。当坠琴声漫过古城墙,每个昌乐人都知道:这是家乡在唱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