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地秧歌:土腔土调里的百味人生
昌黎地秧歌:土腔土调里的百味人生
**引子:黄土地上的活化石**
暮色四合,昌黎县城的街巷里传来喧天的锣鼓声。踩着高粱茬子的庄稼汉抹去额头的汗珠,扯开粗布褂子的领口,腰间的红绸带一甩,踩着鼓点扭进了人群。这不是普通的秧歌表演,而是历经六百年风霜的昌黎地秧歌——在这片燕赵大地上,每一句唱腔都浸着泥土的咸涩,每一个身段都藏着庄稼人的悲欢。
**一、田间地头的草台戏**
昌黎地秧歌最勾人的,是那些从庄稼地里长出来的故事。农闲时节,十里八村的秧歌角儿们凑成草台班子,在麦场、碾盘旁搭起最简陋的戏台。《瞎子观灯》里双目失明的算命先生颤巍巍摸索前行,滑稽的舞步引得孩童发笑,待他唱起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心里揣着明灯一盏时,观众又跟着抹起了眼泪。
《跑驴》中的小媳妇回娘家,骑驴过河时与艄公斗智斗勇,驴头道具在演员腰间活灵活现地摇头摆尾。老艺人们说,这出戏源自光绪年间发大水,有个新媳妇骑驴渡河的真实故事。戏里艄公的调笑、小媳妇的嗔骂,用的全是昌黎土话,听得台下老汉们直拍大腿:这不就是村头王二麻子年轻时候的德行!
**二、九腔十八调的戏魂**
昌黎地秧歌的戏文从来不是固定的本子。老辈艺人讲究见景生情,看见地头开满野花就唱《十二月采花》,遇上婚丧嫁娶就演《顶灯》《摔跤》。唱腔更是杂糅了冀东民歌、莲花落、皮影调的精华,时而高亢如渤海浪涌,时而婉转似滦河淌水。
七十多岁的传承人张永山至今记得师父教的诀窍:唱《扑蝶》要学大姑娘甩辫子,唱《摸杆》要带江湖气。他年轻时扮《断桥》里的许仙,用秧歌特有的抖肩表现人物惊慌,用矮子步演绎落荒而逃,愣是把白蛇传唱出了冀东风味。台下老太太们抹着眼泪说:这可比城里大戏园子的戏扎心。
**三、老树新花的传承路**
2006年昌黎地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古老的戏种焕发出新活力。县剧团把传统剧目《锔大缸》改编成环保主题的新戏,修补匠人变成生态守护者;年轻演员用抖音直播地秧歌绝活,耍帕、顶灯、丑角三花脸吸引百万点赞。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股乡土气息正滋养着现代艺术。秦皇岛小剧场里,实验戏剧《滦河号子》将地秧歌的扭、颤、颠、抖融入当代舞;戏曲学院的学生们研究《摔跤》中的武打身段,说要为中国功夫片寻找新灵感。正如老艺人们常念叨的:地秧歌的魂在土里,可它的枝桠该往天上长。
**结语:永不散场的乡音**
正月十五的昌黎街头,地秧歌班子又在耍旱船。八十岁的周老爷子扮的丑婆子依旧插科打诨,逗得年轻人前仰后合。锣鼓声中,六百年的时光仿佛从未流逝——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故事,永远在等待着新的春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