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一中戏曲班:传统艺术在校园的破圈生长

昌乐一中戏曲班:传统艺术在校园的破圈生长

在昌乐一中教学楼东侧,每天清晨都能听到悠扬的戏曲唱腔穿透晨雾。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省级示范高中,却滋养着山东省唯一的中学生专业戏曲班。当传统戏曲遭遇现代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专业训练中的文武双全

戏曲班学生的时间表总比其他同学多出两小时。清晨五点三刻的操场上,二十余名学生已在晨光中练起踢腿下腰。戏曲教研室主任李老师介绍,这里的训练体系融合了科班传统与现代教育:上午文化课与普通班同步,下午则转入专业训练室。

功房里铺着特制的棕毯,墙镜前压腿的学生额头渗着汗珠。唱腔课采用口传心授传统模式,老艺人们逐字逐句纠正学生的吐字归韵。身段课则引入运动解剖学,通过肌肉记忆分析改良传统训练方法。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零基础的学生三年内能完整演绎《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

二、校园里的梨园新生态

周三下午的选修课上,戏曲班学生变身小老师。高二的刘雨欣带着普通班同学画戏曲脸谱,讲解不同颜色代表的性格特征。这种跨班级互动催生了校园戏曲社团,每年戏剧节总能看到改编版《罗密欧与朱丽姬》混搭京剧唱腔的创意演出。

更令人惊喜的是戏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学生们自主研发的AI戏曲教学系统,能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分析身段精准度。去年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这个项目斩获一等奖。传统艺术在年轻学子手中焕发出数字时代的生命力。

三、传承之路上的双向奔赴

戏曲班毕业生去向打破外界固有认知。近三年毕业生中,65%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院校,另有20%选择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更有多名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业后,以教师身份回到母校任教,形成独特的传承闭环。

家长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最初反对女儿学戏的她,在观看毕业汇演《锁麟囊》后彻底改观:看着孩子在台上眼波流转的模样,突然理解了戏曲教育的价值。这种代际认知的转变,折射出传统艺术在当代教育中的特殊魅力。

昌乐一中戏曲班的存在,恰似一株古树新芽。它不追求培养戏曲明星,而是通过严谨的专业训练与开放的教育理念,让年轻一代在程式化表演中理解文化基因,在唱念做打间触摸民族魂魄。当水袖扬起时带动的不仅是衣袂翩跹,更是一个古老剧种在新时代校园里的青春叙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