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昌乐一中戏曲班:传统艺术的青春传承密码

走进昌乐一中戏曲班:传统艺术的青春传承密码

在昌乐一中绿树成荫的校园里,每天清晨总会飘来独特的晨练声。不是常见的英语朗读或数学公式背诵,而是字正腔圆的京剧念白,时而夹杂着婉转的吕剧唱腔。这个创办于2017年的戏曲特色班,正用青春的方式重新诠释着传统艺术的魅力。

一、当00后遇见千年曲韵

走进戏曲班排练厅,墙上挂着的不是明星海报,而是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剧照和吕剧《姊妹易嫁》的戏服设计图。十七岁的张晓雯正在给水袖系飘带,这个在抖音拥有5万粉丝的姑娘说:刚开始觉得戏曲服装像奶奶的压箱底,现在才发现点翠头面比任何奢侈品牌都耀眼。

课程表上,文化课与专业课各占半边天。上午的数学课后,下午的毯子功训练让这群少年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的艰辛。身形瘦小的李浩然能连续完成二十个旋子,他说:第一次练抢背后,我趴了三天硬板床,但现在能完整演完《林冲夜奔》的武戏了。

二、传统课堂的破圈实验

戏曲教研组长王老师的教案里藏着创新密码。他把《牡丹亭》的唱词做成填字游戏,用AR技术还原明清戏台,甚至带着学生把吕剧经典改编成校园音乐剧。去年校庆的改编版《墙头记》,融入说唱元素的老来难唱段,让台下00后观众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

这个看似传统的班级,实则是个跨学科实验室。语文课分析戏曲文本的叙事结构,历史课还原宋元勾栏瓦舍的社会图景,连物理老师都来讲解戏台机关的力学原理。毕业生刘雨菲说: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标本,而是活着的知识体系。

三、梨园新苗的成长图谱

周五下午的戏曲工作坊总是座无虚席。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鲁西南弦子戏的吐字归音,化妆师揭秘旦角勒头的独门技巧,连道具师傅都成了学生追捧的明星。教务主任透露,已有3名学生被中国戏曲学院预录取,5人在省级青京赛中摘奖。

更让人惊喜的是学生们的自发创作。由00后改编的《元宇宙西游》用全息投影重现花果山水帘洞,在省中学生艺术节引发热议。这群少年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让传统戏曲与Z世代对话,证明古老艺术从未远离这个时代。

昌乐一中的戏曲班像一座桥梁,链接着过去与未来。当十五六岁的少年在练功房挥汗如雨,当改编剧目的笑声回荡在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审美基因的青春觉醒。这样的教育实验,或许正在回答着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破茧的终极命题。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