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大秧歌戏:滦河岸边的泥土芬芳
昌黎大秧歌戏:滦河岸边的泥土芬芳
在渤海湾西岸的昌黎县,每当农闲时节,村口老槐树下总会响起嘹亮的梆子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循声而来,围坐成圈,看台上浓墨重彩的戏角甩着水袖,听那带着海蛎子味儿的乡音唱尽人间悲欢。这就是传承三百年的昌黎大秧歌戏,一朵绽放在滦河冲积平原上的民间艺术之花。
一、犁铧翻出的戏韵
乾隆年间,滦河改道留下的盐碱地上,昌黎先民在垦荒劳作时,将冀东秧歌的舞步与当地渔民号子相糅合。田间地头,老把式们手持锄头当马鞭,头戴斗笠作盔头,即兴编唱生活琐事。这种地蹦子戏逐渐演变为有固定程式的拆出戏,演员踩着秧歌十字步,在方寸之地辗转腾挪,把《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等民间故事唱得活灵活现。
戏班走村串镇时,总要带上一把特制的柳木梆子。这物件用百年老柳雕成,敲击时声如裂帛,能穿透十里八庄。老人们说,光绪年间名角铁嗓子赵连璧在昌黎城隍庙唱《杜十娘》,一嗓子惊飞檐上家燕,柳木梆子敲得看客手里的茶碗叮当作响。
二、海风浸润的戏魂
昌黎大秧歌戏的唱腔带着咸涩的海风味道。旦角开嗓时尾音上扬,像极了渔家女呼唤归帆的调子;丑角的插科打诨里,夹杂着晒盐汉子的俏皮话。戏服虽不及京戏华美,但渔网改的头面、贝壳串的配饰,在油灯下闪着特有的光泽。
《摔镜架》里王二姐思春时,踩着秧歌步数绣楼台阶,每一步都暗合潮汐涨落;《朱买臣休妻》中崔氏索要休书时,水袖翻飞如浪打礁石。这些程式动作,都是老艺人们观察渔船起锚、渔妇织网提炼而来,每个身段都浸着海水的咸味。
三、乡音不改的守望
1990年代,县文化馆老馆长王守义带着录音机走遍118个村庄,抢救下23本濒临失传的手抄戏本。如今在葛条港乡,76岁的非遗传承人李凤岐仍坚持授徒,他改良的海沙子调既保留古韵,又融入电子琴伴奏,让年轻观众耳目一新。
每年谷雨时节,昌黎乡间仍会自发组织对台戏。两个戏班隔着晒场摆开阵势,你唱《秦香莲》我演《牧羊圈》,戏至酣处,台下老少爷们齐声帮腔,声震四野。这场景,恰如滦河入海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此激荡交融,奔流向前。
夜幕降临,戏台灯火渐熄,但那些扎根泥土的唱腔仍在星空下回荡。昌黎大秧歌戏就像田埂上的打碗花,看似平凡,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绽放着独特的芬芳。当海风掠过成片的葡萄架,你是否听见,那穿越三百年的戏韵正在绿叶间沙沙作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