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昌黎|巷陌深处,何处传来咿呀戏韵?

寻味昌黎|巷陌深处,何处传来咿呀戏韵?

在碣石山下的昌黎古城游走,总能在某个转角邂逅一声悠长的戏腔。这里不仅是葡萄美酒的故乡,更是冀东戏曲文化浸润千年的沃土。若想寻得最地道的戏曲滋味,不妨跟着老昌黎人的脚步,探访这几处藏着梨园风骨的所在。

**一、老茶楼里的皮影江湖**

东关大街的同福茶楼,褪色的牌匾下藏着昌黎最活色生香的戏曲现场。每周三下午,九十岁的皮影艺人张守义会带着他祖传的驴皮影箱准时出现。斑驳的幕布后,三根竹签在他布满老茧的手里翻飞,张翼德丈八蛇矛的寒光竟能穿透百年时光。坐在老榆木凳上的茶客们眯着眼睛,就着茉莉花茶的清香,听那沙哑的唱腔将《五峰会》的传奇娓娓道来。

**二、碣阳湖畔的露天戏台**

夏夜七点的碣阳湖公园,总有三五戏迷拎着马扎占座。荷花池畔的六角亭临时搭起戏台,挂两盏大红灯笼便是天然布景。昌黎评剧团退休的琴师老周会在这里拉起坠胡,周围票友们你一段《花为媒》,我一折《秦香莲》,唱到兴起时,散步的老太太也会踩着鼓点来段即兴水袖。晚风裹着湖水的湿气,把评剧的婉转揉进每个人的衣襟。

**三、葡萄架下的非遗传承**

距离县城十五里的杏树园村,家家户户的葡萄藤下都摆着几件老戏箱。省级非遗昌黎地秧歌传承人赵永江的农家院里,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就会响起欢快的唢呐声。游客不仅能欣赏到原生态的《跑驴》《扑蝶》,还能跟着老艺人学画戏曲脸谱——用新摘的葡萄汁调制的颜料,画在脸上带着清甜的果香。

**四、百年戏楼的时空对话**

鼓楼东街的昌黎老戏楼始建于光绪年间,飞檐下的木雕牡丹至今绽放如初。每月最后一个周六,这里会举办古戏楼新声活动。当00后的戏曲专业学生用青春嗓音唱响《大登殿》时,斑驳的朱漆廊柱仿佛也跟着轻轻震颤。最妙的是散场时,穿过戏楼后巷的老茶馆,还能听见票友们争论着刚才某个拖腔的韵味。

温馨提示:昌黎戏曲演出多依传统节气而定,建议提前联系当地文旅局查询档期。若偶遇乡间戏班,不妨备些零钱随喜,这是对民间艺人最直接的致敬。听戏时请关闭手机闪光灯,让那穿越千年的吟唱,能清清静静地淌进每个人心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