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昌黎人的戏匣子:藏在乡音里的戏曲密码

老昌黎人的戏匣子:藏在乡音里的戏曲密码

在昌黎的田间地头,要是听见谁家老汉扯着嗓子来上一段大板城,准保能引来一片叫好声。这里的老辈人管看戏叫听热闹,那些五花八门的戏曲名儿,就像陈年的老酒坛子,揭开封泥就能闻到浓浓的乡土味。

一、地蹦子里的烟火气

地秧歌在昌黎人口中成了地蹦子,这称呼里带着泥土的腥气。正月里走街串巷的秧歌队,踩着高跷的渔翁和樵夫斗起嘴来,能把围观的婆姨们逗得直不起腰。老人们说,早年间要是在庄稼地里看见有人扭得比麦浪还欢实,那准是地蹦子班子在练活。

城西的赵家班至今保留着独门绝活——十三把镰刀。十三个庄稼汉打扮的演员,手里的镰刀耍得银光闪闪,配合着鼓点能摆出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年秋收,他们在打谷场上演这出戏,把城里来的摄影师看得忘了按快门。

二、驴皮影照见千年事

昌黎人管皮影戏叫驴皮影,这话里透着股实在劲儿。老艺人李三爷的戏箱里,至今收着光绪年间的武松打虎皮影,那虎皮上的毛色是用驴血混着锅底灰染的。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懂,真正的驴皮影要在煤油灯下看,影人投在白布上的影子会呼吸。

北戴河边的渔村还留着个老规矩:新船下水必请皮影班子唱《龙王出海》。去年伏季休渔结束,二十多条渔船齐刷刷亮起渔灯,白布幕上的龙王跟着渔歌的调子摇头摆尾,那场景比城里的大剧院还气派。

三、大口落子唱尽悲欢

评剧到了昌黎地界就成了大口落子,这名字取得妙。文化馆的老票友王婶子说,早年在集上听戏,卖豆腐的、打铁的扯着嗓子叫卖,戏班子就得把调门往高了拔,唱着唱着真能震落树上的枣子。现在剧场里有麦克风,可老戏迷还是觉得不带电声的唱腔够味。

去年重阳节,东山村的戏台上演《杨三姐告状》。当杨三姐跪在县衙前唱那段著名的反调时,台下七八个老太太抹着眼泪往台上扔手绢。散场后管事的收拾出二十多条花手绢,笑着说这是老辈人留下的喝彩票。

这些带着土腥味的戏名儿,就像田埂上的野菊花,看着不起眼,凑近了能闻到整个秋天的味道。现在年轻人手机里存着几百个戏曲APP,可要问起地蹦子和驴皮影的区别,还得找村口晒太阳的老头老太太。这些活在方言里的戏曲密码,记着昌黎人的喜怒哀乐,也藏着这片土地最地道的文化基因。哪天要是听见街坊邻居喊一嗓子走啊,听大口落子去,您可千万跟着,那比什么大制作的舞台剧都够劲。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