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戏曲:弦歌不辍处曲韵绕城深
昌邑戏曲:弦歌不辍处曲韵绕城深
渤海湾畔的昌邑古城,每当暮色四合,总有三两丝竹声穿透街巷。这座以丝绸闻名的小城,在经纬交织的绸缎之外,更用戏曲织就了一张流动的文化图谱。从清末民初的草台班子到如今的现代化剧场,昌邑戏曲始终在时光的褶皱里葆有鲜活的生命力。
一、古韵新声:昌邑戏曲的百年回响
昌邑戏曲的根系深扎在农耕文明的土壤里。清光绪年间,城西关帝庙前的戏台见证过最早的戏曲萌芽。当时以拴娃娃为生的民间艺人,用粗布扎成戏偶,在庙会上表演线腔戏,独特的提线技法与胶东方言唱腔,让这种艺术形式迅速风靡四乡。1932年《昌邑县志》记载,仅县城就有永庆同乐等五个固定戏班,每逢农闲时节,各村争相邀请唱连台本戏。
吕剧的传入为昌邑戏曲注入新血。1953年,昌邑吕剧团带着《李二嫂改嫁》首演,丝弦与坠琴的和鸣中,胶东妇女的坚韧形象感动了万千观众。剧团独创的水磨腔唱法,将方言俚语提炼成诗化的戏剧语言,至今仍是吕剧表演的典范。
新世纪以来,昌邑戏曲在坚守中创新。2019年新编历史剧《柳疃绸商》将丝绸文化融入戏曲叙事,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清末商帮传奇,传统程式与现代舞美碰撞出惊艳效果。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百年戏脉在新时代继续流淌。
二、梨园春色:当代戏曲生态图景
在昌邑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每周五晚的惠民演出已成固定风景。台上水袖翻飞,台下白发翁妪打着拍子,稚童模仿着旦角身段。这种自发形成的观演默契,构成了城市最温情的文化记忆。据统计,昌邑现有民间戏曲社团23个,年均演出超500场。
专业院团的创作始终引领潮流。昌邑市吕剧团近年推出戏曲进校园工程,改编的课本剧《晏子使楚》用动漫元素包装传统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掀起观剧热。剧团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开设的吕剧传承班,已培养出30余名专业演员。
乡村戏台始终是戏曲的根基。石埠经济发展区的百姓大舞台,每年清明庙会连演七天大戏。村民自编的《大棚里的春天》将蔬菜种植故事搬上舞台,地道方言与生活化表演,让戏曲真正回归民间叙事传统。这种土味创作,恰是戏曲生命力的源泉。
三、守正创新:戏曲传承的昌邑实践
数字化正在重塑戏曲传播。昌邑文旅局打造的云上梨园平台,通过VR技术复原消失的老戏台,观众可360度观看经典折子戏。柳疃镇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戏曲短视频,用竖屏构图重新设计表演程式,单个作品点击量最高突破百万。
跨界融合开拓新可能。去年丝绸文化节上,戏曲服饰秀将绫罗绸缎与戏曲行头结合,模特定格造型借鉴戏曲亮相动作。这种丝绸+戏曲的创意,让传统艺术焕发时尚魅力。更有青年创作者尝试戏曲元素街舞,在B站获得数十万点赞。
人才培育体系日趋完善。昌邑二中开设的戏曲选修课,将身段训练纳入体育教学;文化馆开办的老年戏曲班,让退休人员重拾艺术梦想。这种全年龄段覆盖的传承模式,确保戏曲血脉代代延续。
夜幕下的昌邑,文化宫剧场亮起霓虹。台上鼓板铿锵,台下座无虚席。这座城市的戏曲故事,既有老票友几十年不变的痴心守候,也有年轻人充满创意的现代表达。当吕剧新秀与京剧名角同台献艺,当数字投影与传统戏装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戏曲的传承,更是一个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在这方渤海湾畔的舞台上,昌邑戏曲正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