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戏曲舞台上的璀璨群星:代代相传的梨园风华
昌戏曲舞台上的璀璨群星:代代相传的梨园风华
在江南水乡的戏台楼阁间,昌戏曲的清音雅韵已萦绕了三个甲子。这门扎根于吴越文化的传统戏曲,既有昆曲的婉转细腻,又带绍兴戏的灵动洒脱,而真正赋予其灵魂的,是那些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水袖翩跹的表演艺术家们。
一、薪火相传的梨园传奇
梅兰秋这个名字在昌江两岸可谓家喻户晓。这位九旬高龄的表演艺术家,至今仍能在《牡丹亭》中将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演绎得缠绵悱恻。幼年入行时,她每天黎明即起,在青石板上练习云步,至今足底仍留着当年磨出的茧痕。其独创的水磨腔,将昌戏曲旦角的唱腔打磨得如同江南丝绸般柔滑。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净行泰斗周铁山。他塑造的包公形象不怒自威,独创的铁面笑表演技法,能在凛然正气中透出几分人情温度。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铡美案》中一声开铡——的断喝,曾让台下观众惊落了手中的茶盏。
二、承古开新的中流砥柱
中生代演员陈砚青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出身戏曲世家的他,却在青年时期赴意大利研习歌剧,归国后将美声唱法融入昌戏曲小生行当。在改编剧目《罗密欧与祝英台》中,他设计的中西合璧唱段,让百年老戏台焕发出新的生机。
刀马旦新秀白玉薇的崛起则充满时代特色。这位90后姑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穆桂英》选段,将传统靠旗功夫与流行音乐混搭,单条视频点击突破千万。但鲜为人知的是,她仍保持着每日五更练功的习惯,绒花靴里总垫着浸透汗水的棉布。
三、戏台之外的传承之光
在昌戏曲博物馆,常能看到老生演员吴守正带着学生临摹百年戏服纹样。这位曾获梅花奖的名角,如今更多时间用在培养新人。他独创的以戏养功教学法,要求学徒在完整剧目中锤炼技艺,近年培养的弟子已有多人摘得小梅花殊荣。
鼓师世家出身的林小月,正致力于建立昌戏曲数字曲牌库。她带领团队走访老艺人,用声纹采集技术保存濒临失传的【清江引】【山坡羊】等古曲牌,已整理出工尺谱三千余页。这些用朱砂誊写的谱本,正在酝酿下一个百年的戏曲基因。
当暮色染红雕花戏台的飞檐,丝竹声里依然流转着不变的执着。从梅兰秋颤巍巍却依然精准的水袖抛接,到白玉薇手机镜头前自信的鹞子翻身,昌戏曲的星火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璀璨。这些用生命丈量舞台的艺术家们,正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这门艺术的永恒春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