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韵绽京北——昌平戏曲演员群像探访

梨园新韵绽京北——昌平戏曲演员群像探访

在燕山南麓的昌平城区,每当暮色四合,文化馆的排练厅总会传出悠扬的唱腔。这座被明代皇陵环抱的京北新城,正悄然孕育着独特的戏曲文化生态。从京剧团退休的老艺术家到新生代戏曲网红,从社区票友到职业院团演员,昌平戏曲人的故事远比人们想象的精彩。

一、梨园薪火:昌平戏曲传承脉络

昌平的戏曲渊源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十三陵守陵人后裔组建的吉庆班常在献陵村搭台唱戏。1983年昌平文化馆成立戏曲队时,首任队长李凤鸣便是吉庆班第四代传人。这位工老生的名家曾师从马连良弟子王和霖,将马派表演精髓融入河北梆子,独创的《四郎探母》唱段至今仍是票友模仿的范本。

在昌平公园西北角的戏曲文化角,每周日上午都能见到76岁的张玉梅指导年轻票友走台步。这位原昌平评剧团青衣演员,退休后义务教学二十载,带出过三位中国戏曲学院专业学生。她的教案里珍藏着1959年剧团手抄本《秦香莲》,泛黄纸页上的朱批密密麻麻。

新生代演员中,90后京剧武生王浩颇具代表性。这位土生土长的昌平小伙,6岁在城北街道文化站开蒙,现为北京京剧院青年团主力演员。他主演的新编武戏《燕山飞将》去年获小剧场戏曲节金奖,剧中融入的太平鼓元素正是源自昌平非遗技艺。

二、舞台内外:当代戏曲人生存图鉴

在昌平城区,分布着17个民间戏曲社团。永陵豫剧社团长赵建军原是汽修厂工人,剧团成立时把自家车库改成排练场。这个以退休工人为主的剧团,去年在社区演出32场,改编的豫剧版《垃圾分类进行曲》短视频点击量破百万。

职业演员孙晓薇的选择折射出行业变迁。这位中国戏曲学院科班出身的程派青衣,2018年选择加入昌平文旅局下属的燕平戏曲工作坊。比起院团的固定剧目,我更享受把《锁麟囊》唱进校园的感觉。她带领的戏曲进校园团队,已走进昌平27所中小学。

新媒体正在改写戏曲传播格局。@梆子小姐姐刘悦的抖音账号拥有82万粉丝,这个昌平姑娘把河北梆子唱腔融入流行音乐,与电子乐混搭的《大登殿》点击量超500万。她的工作室设在回龙观居民楼里,每月直播8场,打赏收入超过剧场演出。

三、破茧之路: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

昌平文旅局推出的戏曲驻场计划颇具创意。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可以邂逅扮作锦衣卫的京剧演员,他们即兴表演的《巡陵记》将历史典故与戏曲程式完美融合。这种沉浸式演出单日最高接待观众1200人次。

跨界实验在青年群体中发酵。去年在昌平先锋剧场首演的戏曲装置剧《像素十三陵》,用全息投影技术重构传统戏台。主创团队平均年龄26岁,他们让老生唱段与电子音乐对话,水袖舞动间浮现出数字化的石像生阵列。

人才培养模式悄然革新。昌平职业学校开设的戏曲新媒体运营专业,学生既要学身段唱腔,又要掌握短视频制作。校长李明透露,首届毕业生还没毕业就被多家文化公司预定,传统艺术需要会讲新故事的人。

夜幕下的昌平,流散剧场与线上直播间同时亮起灯光。老戏迷依然守着文化馆的公益场次,年轻人则在手机屏前发送着弹幕喝彩。从十三陵神道走来的戏曲精灵,正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古老艺术的当代传奇。当燕山的风掠过新建的戏曲主题公园,那些雕梁画栋间回荡的,是永远年轻的梨园新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