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梨园新声:昌平戏曲学院与阳坊镇的文脉之缘

寻访梨园新声:昌平戏曲学院与阳坊镇的文脉之缘

京北昌平区阳坊镇西贯市村,一座青砖灰瓦的仿古院落里传出悠扬的胡琴声。这里就是昌平戏曲学院所在地,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年轻人正在排演《贵妃醉酒》,水袖翻飞间,传统戏曲的魂魄在现代化排练厅里焕发新生。

学院选址阳坊镇并非偶然。这座历史可追溯至明代的古镇,曾是京北商贸重镇,更因毗邻居庸关而积淀了深厚的戍边文化。当地至今保留着阳坊大集的传统,每逢集市必有民间戏班搭台献艺。镇文化站负责人李建国回忆:小时候最盼着秋收后的庙会,河北梆子、老调丝弦的锣鼓声能传三里地。

2012年建校时,决策者看中了这里独特的文化基因。学院建筑群特意保留了三进四合院的传统格局,飞檐斗拱下却配备了全息投影舞台。这种古今交融的特色,在戏曲表演系的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学生上午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昆曲身段,下午就在数字录音棚里尝试戏曲电音融合创作。

镇上的老人起初对戏校娃娃充满好奇。82岁的王桂芳大娘记得首批学生来采风时的情景:城里的孩子举着手机拍我们唱太平歌词,后来还真把这段编进了毕业大戏。如今,学院师生定期在镇文化广场举办公益演出,传统折子戏与实验戏曲同台,吸引着周边十里八乡的戏迷。

阳坊镇因这所学院悄然发生着变化。主街上陆续出现售卖戏曲头面的手工作坊,民宿老板们能熟练介绍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区别。更令人欣喜的是,本地年轻人报考戏曲学院的人数逐年增加,去年录取的新生中有七分之一来自昌平本地。正如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说:我们要让戏曲既扎根乡土,又面向未来。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