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昌平藏在胡同深处的戏曲俱乐部老街坊才知道的文艺据点

【寻味昌平】藏在胡同深处的戏曲俱乐部老街坊才知道的文艺据点

周末沿着昌平鼓楼大街往西走,拐进南邵胡同第三棵老槐树旁的小巷,还没见着门脸就先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顺着青砖墙上的红灯笼走到头,漆色斑驳的木门上方悬着块老榆木匾额,昌平戏曲俱乐部七个鎏金小楷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

这里原是区文化馆的排练厅,二十年前改由老票友自发打理。每周二四六下午,附近的街坊邻居就像约好了似的,挎着保温杯揣着曲谱往这儿聚。门口看车的张大爷总说:要听正宗的皮黄味儿,还得是咱这接地气的小院儿。

新来的朋友要是头回找地方,记着坐地铁昌平线到鼓楼站D口出,沿仿古街走到第三个红绿灯右转,瞅见挂着老昌平炸酱面蓝布幌子的小饭馆就对了——俱乐部就在馆子后身第二排平房区。骑电动车的更方便,把车往胡同口便民超市门前一锁,顺着飘着茉莉茶香的小道走五十步准到。

推门进去别有洞天。两百来平的院子里,东厢房摆着十几把竹藤椅,西头戏台铺着褪了色的猩红地毯。墙角青花瓷缸养着几尾红鲤,戏台两侧的对联还是京剧名家袁世海八十年代来串门时留下的墨宝。最绝的是那株横斜过院墙的百年海棠,四月开花时节,票友们就在落英缤纷里唱《贵妃醉酒》,倒比专业舞台还多三分意趣。

常来的周阿姨透露,这儿藏着好些民间高手。修了三十年自行车的老李头唱花脸能震得窗棂颤,实验小学退休的刘老师反串小生比科班出身的还俊俏。每月最后一个周六的戏迷擂台最热闹,附近高校的留学生都爱来凑热闹,上周还有个法国小伙字正腔圆地唱了段《定军山》。

最近俱乐部新添了周三晚上的戏曲手作坊,能跟着老师傅学做点翠头面、缝制戏服云肩。上周我去时,正遇见几个年轻姑娘围着非遗传承人学画京剧脸谱,鲜亮的油彩混着窗外的桂花香,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

要我说,电子地图上搜不到这地儿反倒对了味。真正的梨园雅韵,从来都是循着弦索声慢慢寻来的。下回您要是路过昌平,记得来这方藏着市井烟火的戏曲天地坐坐,保准比网红打卡地有意思得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